作者:白金声
到基层学校听课,常见小学生在课前一两分钟由班长带领背诵古诗。或“白日依山尽”,或“春眠不知晓”,或“床前明月光”,不管什么年级,也不管哪个班级,学生往往不带任何表情,他们一边整理学具,一边哼哼呀呀。时间到了,教师呼停,便打开书本上课。看到这个场景,我不由得想到一句歇后语: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说也巧,一天晚上,我和老伴看电视,有这样一个镜头映入眼帘:
在古代寺庙里,晨钟暮鼓,一群沙弥微闭双眼,盘腿而坐,手敲木鱼,诵读经书,一样的声调,一样的表情,一样的动作。时间到了,他们站起身来,嘻嘻哈哈地散了。看到这里,不禁让人哑然失笑。我说:“这个场面和我看到的小学生课前背诵古诗何其相似乃尔。”老伴笑道:“你怎么把小学生与小和尚相提并论呢?”我说:“我不敢责怪学生,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我想说的是有些教古诗的老师,已经陷入语文教学的泥淖里了,不知道背诵古诗的过程,实际上是‘情感交流,灵魂对视’的过程。”关了电视,我给老伴讲述另外一个真实的故事——
“文革”期间,我在生产队干活,有一位老者常在歇气时背诵毛主席诗词。这位老者是下放户,据说早年在省广播电台当过播音员,个子不高,满脸沟壑,对汉字书写极具个性。比如写朗读的“读”字,不是左右结构,而是上下结构,上面是一个“口”字,下面是一个“心”字。他说,背诵也好,朗读也罢,都得动口动心,有口无心那是不行的,这心就是感情。
深秋的一天,社员们在地里下玉米棒子。歇气了,在我的提议下,他给大家背诵了《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辽阔江天万里霜。
这苍老而浑厚的声音在秋野中回荡,在场的社员无不为之而动容,并且报以热烈的掌声。此时的老者,已经泪流满面,不能自控了。
老伴听了我的讲述,不免哽咽起来,连声说道:“动情了,动情了。”
审视当前小学古诗教学,问题比较多,有口无心的傻读傻背便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孩子们不晓得“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的道理。
“教不严,师之惰”,看来有些话得和老师好好说一说。
古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诗歌讲究韵律和谐,平仄相对,隔句押韵,具有音乐美、节奏美、音韵美,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品味到诗歌艺术之美。而诵读讲究字正腔圆,感情充沛,需要融情于诗,用心感悟诗人的情思,把情感体验用声音传达出来,从而实现诗歌艺术的再创造。故王守仁主张:“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自日开矣。”
教语文,学养是第一位的。倘若我们的语文老师平时多储备一些知识,多增长一些学问,具有一定的国学底子和文学才华,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多做一些指导,多一些示范,孩子们就不至于在背诵中出现“有口无心”的毛病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756194.html
相关阅读:高考阅读理解题的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