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教育专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那学生怎样才能由老师的教变为自己的学呢?这就需要我们的课堂教学重视完成目标、情感意志、态度观念以及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深层次地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使他们学会学习。
一、为学生创设“说理”的空间
以前,每次数学教研活动后每位教师对所上的课进行点评时,总有这样一种感觉,课堂中总觉得老师讲的要比学生说的多,有些问题学生能够回答,而且可以回答得很好,可是却被老师剥夺了权利。为此,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总尝试着去改变过去的“滔滔不绝”。复习旧知识时,变老师“倒片子”为学生说;探索新知时,让学生猜、议、评,在关键处、疑惑处、转折处再加以点拨,并且考虑同龄人的语言比教师成人化的语言更易于同龄人接受,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学生中有人能回答的,尽量让学生来回答,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巩固、小结时,也让学生说收获,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概括;试卷评讲时,尽量让学生上台讲应用题列式的理由;讲评作业时,鼓励学生拿到作业本后,经过自己思考,主动对老师讲错在哪里、怎么错了,实在不明白的地方,我再给予讲解。
实践告诉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把握得好,少讲比多讲收到的效果确实要强。
二、为学生创设“提问”的空间
“问题”是促进创新的原动力,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上,必须做到融科学性与艺术性相一致。首先,从问题质量的角度看,高质量的问题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低劣的问题则是浪费时间。如“对不对”、“是不是”等等,如此的问题纯粹是一种语言浪费,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对!”“不对!”“是!”“不是!”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人云亦云”的不良习惯,也容易滋生惰性。其次,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常见到的是“自问自答”式的提问,或“连环炮”式的提问。通过现象看本质,其共同点在于:教师“边问边答”或“问”得过多,注重的是形式上的完美,突出的是对知识的灌输,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说,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不发问,但并不是问得越多越好,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为学生创设“多问”的空间。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开门见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关于圆,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圆的哪些知识?”学生一听,纷纷举手,有的说:“我已经知道了圆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有的说:“我想知道圆还有哪些特点和特性,它的面积怎么求?”……让学生把想问的问题都提出来,无疑比教师自己设计许多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效果要好得多。
三、为学生创设“书写”的空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必须重视板书的重要性,但这种板书应该既有教师的,又有学生的,不能使黑板仅成为展示教师“教路”的“屏幕”,也应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学路”。很多情况下,教师少写而让学生多写,并学会尊重学生的板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课堂教学中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同样一个思考题,在不同的班级用相同的时间,由我和一个优秀学生分别讲和书写步骤,到单元考试时这道题的正确率是学生讲的班级比我讲的班级高。这说明学生是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讲的,而我是从成人认知角度出发,讲的重点不一样而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就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让学生自己概括结论,并提供黑板由他们去书写,有时甚至课题也让学生去书写。虽然他们的字迹不如教师的美观规范,语句也不够通顺,但那才是他们自己的东西、感兴趣的东西。对于学生板演结果的对错,由其他学生去判断,这比教师自己操办所产生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为学生创设“操作”的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体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的演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固然重要,但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一次讲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把圆片剪成无数个小扇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边讲边演示,一节课下来累得不行,可是反馈作业发现错误很多。后来再讲圆面积公式推导时,我一改自己演示实验为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亲自动手后,公式理解了,作业正确得多了。后来在讲圆锥体积公式推导时,我让学生自己带上各种底面积相同和不同的、高相同和不同的圆柱和圆锥,到学校沙坑里去进行测量,这样学生亲自动手后,感受很深,得出的结论印象深刻。实验操作让学生轻松地学到了知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远比让学生观看教师的演示好得多。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为学生创设“说理”、“提问”、“书写”、“操作”的空间,是为了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更好地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动口说理提问、动手书写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要引导他们学会学习,使学生的各方面在“做数学”当中都能得到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陈练维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760642.html
相关阅读:浅谈生态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