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科学院公布了度第二批“百人计划”入选者名单,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以下简称新疆天文台)研究员常强榜上有名,他也是新疆天文台第一位“百人计划”学者。
“出国回国,再出国再回国,几经辗转,终于我在新疆安家落户了。”常强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虽然作为化学和天体物理的交叉领域,天体化学是一门新型学科,但新疆天文台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寻找适合的方向
1999年9月,常强到美国留学深造,并于2006年12月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天体化学计算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2007~2009年,常强先后在美国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德国海德堡大学和卡尔斯鲁厄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
那时,常强选择回国,开始结缘中科院??他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进入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后,我从事计算生物物理领域的研究。”常强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最初选择的专业是化学物理,天体化学是其中一个研究项目,对计算生物物理他也并不陌生。
从事计算生物物理研究后,常强发现生物现象比天文现象更复杂。尽管他擅长建立数学模型,但在生物领域有太多未知的内容,远不是简单的数学模型所能够表达的。常强有点怀念相对简单的天文现象以及他喜欢的天体物理研究。
常强结束了在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两年的工作,再次赴美,从事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的博士后研究工作,他先后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系和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系天体化学中心从事博士后工作。
这一次,没有了全额奖学金,也没有了固定收入,压力似乎更大,但这并未阻挡常强求知的步伐。“很庆幸我能重拾天体化学这个研究方向。”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常强从不后悔这份选择。利用3年的时间,常强主要开展了天体化学研究,即恒星形成初期各类天文源的研究。
与此同时,新兴的天体化学研究发展迅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进入此领域。常强在国际上首次把微观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引入到计算天体化学中,这一研究成果被《自然》作了“亮点”报道,新的计算方法及结果被广泛正面引用。
建设自己的团队
年初,常强决定返回祖国。这一次,他锁定了新疆天文台。“因为这里有从事恒星形成和分子谱线的研究团队,对天体化学研究能起到很好的支撑”。利用分子射电谱线,不仅可以研究一些恒星的分子包层、各种星际分子云、邻近星系的结构等与天体演化学有关的课题,也是研究星际分子形成、离解、反应等星际化学的重要手段。
其实,再次赴美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常强便萌生未来回国作科研的打算。他发现,国内虽有少数科研团队从事相关分子谱线的研究,但专门从事天体化学研究的团队还比较缺乏。
最后,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综合性天文研究机构的新疆天文台进入了常强的视线。因为这里不仅有恒星形成和分子谱线的科研基础,而且,他还可以建立自己的科研团队。“如果选择东部地区的科研单位,也许我只能加入其他人的团队。”因此,加入新疆天文台建立自己的天体化学研究团队,成为常强回国的重要动力。
至今,他到新疆天文台已近一年时间,主要开展了复杂星际有机分子的形成研究,其理论成果发表在美国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他的文章主要提出了甲酸甲脂和二甲醚在尘埃表面上合成的模型,该成果在天体化学界引起广泛兴趣。
常强在新疆天文台开展的另外一个相关工作是,用新的模型模拟计算了气态复杂有机分子在非常冷的云核(10K)的形成,其计算结果和最近观测数据吻合得很好。他表示,此项成果也将于近期投稿到《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上。
坚守孤独的研究
在一般人看来,繁星在静寂的夜空中闪烁,似乎它们除了大小和明暗不同之外,并没有分别。而事实上,每颗恒星都有自己独特的“相貌”。在我国汉代,祖先们就通过悉心观察,把恒星分成白、赤、黄、苍、黑五种颜色。
1665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利用三棱镜发现了太阳的连续光谱,从而知道日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1814年,德国物理学家约瑟夫?冯?夫琅和费在暗室的百叶窗上开了一条狭缝,让太阳光通过狭缝照射到一块棱镜上,棱镜后面则是一架小望远镜。夫琅和费通过小望远镜惊奇地发现太阳“七色彩带”样的光谱中又出现了567条暗线。
后来,科学家逐渐了解恒星的真实“肖像”:颜色不同则表明各恒星温度不同,比如白色温度高,红色温度低,因此光谱是了解恒星的“钥匙”。
如今,在前人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常强借助分子谱线建立数学模型开展恒星形成的研究。他说:“分子谱线可能还会提供有关星际生命起源的重要信息。”
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常强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招聘科研助理较难、同行之间的交流较少,以及如何快速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可是这并没有挡住常强团队的创新脚步。“国内本身开展这类科学研究的团队就不多,我们也在摸索着前进。”
这是一份坚持十多年的科学研究,如今他与团队又赶上了国家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大好时期,常强说自己是幸运的,他更期望自己无愧于“百人计划”入选者这一称号,在科研领域中作出更多努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765644.html
相关阅读:基础胰岛素研究成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