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教学的关键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作者: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梁增红

有人戏称,一般人四十岁以前是读不懂散文的。这话虽有偏颇,但不无道理。因为散文往往是作者有着丰富人生经历后得之于心而寓之“文”也。对于十多岁的中学生而言,这一切都未曾经历,有很远的时空距离,想透过文字把握其情感难免捉襟见肘、隔靴搔痒。不少学生坦言,喜欢读读散文,也爱写写散文,散文阅读课,不太喜欢。很多老师也是情感复杂,既喜欢教散文,又常常觉得散文教学如镜花水月般看得见摸不着,颇有“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之感。

教师不知道教什么,学生不知道学什么,加上散文特征的“无特征”,“教学”散文就像雾像雨又像风,其效果是大有可疑的。如何教散文?王荣生教授说:“散文阅读,即鉴赏‘文学性散文’,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生经验,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

本文试就散文教学中如何分享作者的语言,谈谈一些思考。

1.从作家“自己的句子”入手。

我们说读散文,往往都会知道这是周作人的散文,那是鲁迅的散文,另一篇是老舍的散文,盖因其鲜明的个性化标志。要读出作者个性化的言语特征,就是读懂作者“属于自己句子”。

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为例,作者善于运用语气助词,京味儿语言特点鲜明,娓娓道来,如面对面的聊天。比如,同样是插入语,请比较一组句子: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春》)

“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巴金《繁星》)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梁衡《夏》)

这一组句子,老舍用“看吧”,朱自清用“看”,巴金写“看”,梁衡则用“你看”,而且,老舍在这篇短短的散文中用语气词“吧”“呀”“呢”的句子达12次之多,老舍与其他作家的语言风格迥异可见一斑。我们可以借助对比朗读来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亲切、温暖的情致和清新、爽朗的韵味,所谓合适的文字表达了合适的情感,对济南的独有之情就不难理解。郭沫若《石榴》一文中,“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一句,凸显了作者文学家兼考古学家身份的风格独具的形象思维。与学生一起品读“红玛瑙的花瓶儿”、“希腊式的安普剌”、“中国式的金?”,几个短语,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描摹单瓣花成长的“一段妙幻的演艺”时,对石榴的欣赏、喜爱之情。

著名作家陈忠实在接受采访时说:“作家倾其一生的创作探索,其实说白了,就是海明威这句话所作的准确又形象化的概括——‘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那个‘句子’只能‘属于自己’,寻找到了,作家的独立的个性就彰显出来了,作品独立风格也就呈现出来了。因为对于世界理解、艺术追求的差异,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艺术景观和风貌,也便都有自己的句子。”散文教学中,让学生读懂了作家“自己的句子”,“披文入情”也便有了合适的路径。

2.从表达“情路”的语言入手。

散文的“情路”,即作者的情感脉络,往往潜藏在文章的词句中。提取这些表达情路的语言,就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理解文章的主旨。

品读贯穿全文的标志性语言,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教学《白杨礼赞》,绕不开这样一组句子:“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这一组句子,贯穿全文的“神”就是反复出现的短语“不平凡”。教学时,请学生把这几个句子组团“联读”,可以把握到作者情感层层递进的跃动旋律。

品读直白的语言,感受作者“爱我所爱”的情感。梁衡《夏》的最后一句“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郭沫若《石榴》的第一段中“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周敦颐《爱莲说》中的经典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些句子,作者各自用“我却要大声赞美”、“最可爱”、“予独爱”表达了作者对夏、石榴、莲的喜爱、赞美之情,都是“这一位”作者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过滤后的人、事、景、物,纯粹是个人化的,与旁人无关,你喜欢或者不喜欢,“我的爱”就在那里。我们所能做的,不是“占有”和“具有”作家情感,甚至未必认可,而是经由语言文字,去分享、体察作者独有的情感。正如王荣生所说:“正因为经验之独特,正因为作者的经验与我们之不同,我们才需要去读作品,才能够通过其散文,感受、体验、分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没有、所不可能有的人生经历和经验,才能够通过阅读,丰富和扩展我们的人生经验。”

品读细微变化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由少至多、由平淡到高潮的渐变,甚至曲折的过程。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开头写“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则是“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教学时,我们可以发问:“从停住脚步”到“加快了脚步”,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学生走进文本,探幽揽胜,从而明确:开头因为被紫藤萝繁茂旺盛所吸引,起笔突兀,引人入胜,引起悬念;结尾是因为被紫藤萝花的活力所感染所催促,照应开头。这两句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了主题。《幽径悲剧》中五个表现作者情感转折的句子,正是借助了句首五个转折连词“然而(但是)”把情感的变化过程烘托出来。引领学生捕捉文本中的这个几个表示转折的连词词语,提纲挈领,便可顺利理解散文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以及作者情感的跌宕起伏。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散文是当人生境遇与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猝然相遇时,从心田里涌出的一泓清泉。散文教学,理应让学生通过这些表达情路的语言,去与作者悟对凝望,分享作者的人生经验,体会情动而辞发的妙处。

3.从“关键处”语言入手。

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说:“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王国维所说的“秘妙”,迁移到散文中就是那些句式优美、涵义深刻、善用修辞、炼字炼句的“关键处”语言。散文教学当然也离不开对语言“秘妙”的寻获与品味,不仅希望知其然,还希望能知其所以然。

有的语言形式优美,要能“因声求气”。散文中有的句式长短相间、参差错落,声韵抑扬顿挫、高下缓急,要通过感受、揣摩、推敲语言的节奏、韵律来把握作品的精神,领会到作品的“神气”。《错过》中“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一句,作者用两个结构相同的短句各自独立成段,句式整齐,表达了作者对“错过”的态度。教学中应带着学生去读出铿锵有力的韵律和节奏之美,从而体会散文语言隽永含蓄、耐人寻味的妙处。

有的语言用语奇崛,应咀嚼深刻内涵。鲁迅的《雪》中“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一句,作者面对蓬勃奋飞的朔方之雪,用“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几个短促、冷色调的短语,唱出了对朔方雪热烈、深沉的赞歌,可谓骨骼清奇。教学时,不能停留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效果”之类的公式化解题表达上,而应咀嚼这些“悲哀而不失希望,沉郁而蕴含深邃”的语言,再现一个荷戟独彷徨的“伟大的孤独者”,在寒冷环境中永不停歇反抗、倔强战斗的姿态。

有的语言运用反语等修辞手法,可以通过“还原”来悟得作者的用意。如《背影》中“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的“聪明”一词就是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是“愚蠢”,是说自己年轻时未能体察到父爱,反而自作聪明,真是太愚蠢了。《藤野先生》中“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其中“正人君子”的意思就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幽径悲剧》中“我是一个没出息的人”的“没出息”,并非是真的表示自己的没有成就和建树,而是对“愚氓灭美”极其悲愤的反语,是对无情无义的毁灭美的无知愚氓的强烈谴责。还原这些短语的深意,往往就是理解文本的一把密钥,掌握了它,可以打开作者情感内核之门。

有的语言一字千钧,可以通过上下勾连来推敲其精准妥帖。《幽径悲剧》如果止步于“藤萝毁之于愚氓”的解读,显然是把作者误作为一个冷眼旁观者,以为作者仅是发发牢骚与哀叹,为藤萝的悲剧而痛苦。其实不然,最后这一段写道:“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其中一个“背”字,遣词造句可谓用心良苦,昭示了自己面对“幽径悲剧”并不消沉,而是从个人情思上升到对人生、社会、时代的思考。从“悲”到“背”,读到的是一个倔强的老人,将永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和矢志不渝的决心,思想感情达到一个制高点。教学时,引导学生在这些精准妥贴的语言中“爬梳剔抉,参互考寻”,领悟作者寓情思于字里行间的遣词造句之功。

散文固然其本身有着许多难以捉摸的因素,但终究是一个教学文本,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语文教师不应自我放逐,“以其昏昏”幻想“使人昭昭”,而应努力摸索出符合散文文体特征的可教可学的思路来。“语言有滋味,作者有情调”。以深耕细读的姿态,分享作者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独有的人生感悟。这是散文教学乃至于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作者: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梁增红

有人戏称,一般人四十岁以前是读不懂散文的。这话虽有偏颇,但不无道理。因为散文往往是作者有着丰富人生经历后得之于心而寓之“文”也。对于十多岁的中学生而言,这一切都未曾经历,有很远的时空距离,想透过文字把握其情感难免捉襟见肘、隔靴搔痒。不少学生坦言,喜欢读读散文,也爱写写散文,散文阅读课,不太喜欢。很多老师也是情感复杂,既喜欢教散文,又常常觉得散文教学如镜花水月般看得见摸不着,颇有“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之感。

教师不知道教什么,学生不知道学什么,加上散文特征的“无特征”,“教学”散文就像雾像雨又像风,其效果是大有可疑的。如何教散文?王荣生教授说:“散文阅读,即鉴赏‘文学性散文’,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生经验,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

本文试就散文教学中如何分享作者的语言,谈谈一些思考。

1.从作家“自己的句子”入手。

我们说读散文,往往都会知道这是周作人的散文,那是鲁迅的散文,另一篇是老舍的散文,盖因其鲜明的个性化标志。要读出作者个性化的言语特征,就是读懂作者“属于自己句子”。

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为例,作者善于运用语气助词,京味儿语言特点鲜明,娓娓道来,如面对面的聊天。比如,同样是插入语,请比较一组句子: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春》)

“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巴金《繁星》)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梁衡《夏》)

这一组句子,老舍用“看吧”,朱自清用“看”,巴金写“看”,梁衡则用“你看”,而且,老舍在这篇短短的散文中用语气词“吧”“呀”“呢”的句子达12次之多,老舍与其他作家的语言风格迥异可见一斑。我们可以借助对比朗读来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亲切、温暖的情致和清新、爽朗的韵味,所谓合适的文字表达了合适的情感,对济南的独有之情就不难理解。郭沫若《石榴》一文中,“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一句,凸显了作者文学家兼考古学家身份的风格独具的形象思维。与学生一起品读“红玛瑙的花瓶儿”、“希腊式的安普剌”、“中国式的金?”,几个短语,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描摹单瓣花成长的“一段妙幻的演艺”时,对石榴的欣赏、喜爱之情。

著名作家陈忠实在接受采访时说:“作家倾其一生的创作探索,其实说白了,就是海明威这句话所作的准确又形象化的概括——‘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那个‘句子’只能‘属于自己’,寻找到了,作家的独立的个性就彰显出来了,作品独立风格也就呈现出来了。因为对于世界理解、艺术追求的差异,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艺术景观和风貌,也便都有自己的句子。”散文教学中,让学生读懂了作家“自己的句子”,“披文入情”也便有了合适的路径。

2.从表达“情路”的语言入手。

散文的“情路”,即作者的情感脉络,往往潜藏在文章的词句中。提取这些表达情路的语言,就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理解文章的主旨。

品读贯穿全文的标志性语言,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教学《白杨礼赞》,绕不开这样一组句子:“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这一组句子,贯穿全文的“神”就是反复出现的短语“不平凡”。教学时,请学生把这几个句子组团“联读”,可以把握到作者情感层层递进的跃动旋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765759.html

相关阅读:古代文化典故“精讲”“巧用”系列:宓子贱的“鸣琴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