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迁移理论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一、迁移理论的概念及其教学含义

迁移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科技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产生积极影响的称正迁移,简称为迁移;产生消极影响的称负迁移,或称干扰。

迁移理论实际上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对新知识的接受产生直接影响。如果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衔接得当,产生重叠,就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循序渐进的原则,前后课堂的内容应有适当的重叠,使先前的学习成为后继学习的准备,后继学习成为先前学习的自然延伸。要实现"为迁移而教",除了重视陈述性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迁移外,还要教导学生自觉地进行反省认识,以认识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并主动地加以改进和弥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迁移理论在历史学习中的应用

迁移理论适用于各个学科,但由于各科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在学习中运用这一理论时,各学科的具体策略也会不同。历史学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对历史概念的学习。

历史概念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本质的、内在联系的反应或概括,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历史思维的细胞。只有把历史概念学好,才能真正理解好历史问题,举一反三,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中学历史教材知识结构是系统的、科学的,它按照篇、章、节、目编写,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在历史概念的学习中要做到:

(1)把新的历史概念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把新的历史概念纳入原有概念之中。如:英、法、美、日、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范畴;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等。

(2)要正确区分新的历史概念与原有的有关概念的异同点,不可混淆。如:讲英、法、美、日、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时,既要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又要分辨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3)把有关历史概念形成一个整体结构。从众多的历史事件中理出一条线索,以便把握全局。

2.设法促成学习历史知识的正迁移,防止负迁移。

如果先前所学的历史知识对后来的历史学习产生了积极作用,那么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正迁移。例如:在首先了解了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并结合《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可认识到:从此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越陷越深,直到《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不过,历史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果学生没有把握好历史年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容易造成混淆不清的现象,也就是易出现知识的负迁移,这一点在学习中应特别注意。

3.把握历史规律,先易后难,加强纵横迁移。

在掌握了历史基本概念后,要逐步学会历史的基本技能,加强历史知识的纵向迁移。如制作年表、设计历史专题比较(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或其他制度的沿革等)等。在此基础上产生横向迁移,把所学的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融合成一个整体,多角度地看待历史现象和历史本质,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观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促使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迁移理论对历史教师的要求

迁移理论要求历史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注意要求学生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并引导他们思考其细节,理出教材的基本线索。教师在向学生呈现教材结构时,应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例如为了向学生讲清西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就要讲清许多历史事实:先让学生了解西汉初社会经济的凋敝情况,再向学生讲明汉高祖刘邦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并接受了大臣陆贾等人的建议,进而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这样的逻辑顺序(或迁移)是:西汉初社会经济残破、国力凋敝→西汉初统治者总结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学生就可以由这一概念的逻辑结构掌握各个具体的知识点,从而概括出教科书中未具体写出的某些结论。如经过暴政统治、战争破坏之后,历朝历代都采取了一些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社会安定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条件等。迁移理论的应用有一个最基本的条件:教材结构的一些概况必须是彼此关联的,教师不要"掰开揉碎"地向学生讲个没完,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发现。

在新知识以空前速度激增的今天,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已成为各种教学和教育的重要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和任务,迁移理论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学会运用迁移理论能改进教学和学习方式,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765824.html

相关阅读:高三历史常识:明朝名将列表及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