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公奇
重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对照几十年来有关语文教育的种种思潮及论争,掩卷静思,感慨万千。叶老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指引着我们语文教育前行的方向。也许,现在还提叶老,有人会觉得不合时宜,跟不上潮流,但是,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却是至今令人无法超越的。
就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来说,叶老首先提出“语言是一种工具”(P138),“国文,在学校里是基本科目中的一项,在生活上是必要工具的一种”(P86)。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P1)关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一直指引着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近几十年来,“工具性”也遭遇着各种各样的质疑或批判。有人以为“工具性”只是一种比喻,不是一个科学定义,但是又无法给语文一个确切、公认的定性;有人极力想用“人文性”代替“工具性”,结果十年的课改偏差证明了此路不通;有人还想从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新理论为汉语文重新定性,但还是应者寥寥……因此,教育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把语文课程性质仍然确定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肯定了语文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
说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只是对语文课程核心性质的一种形象表述,并不排除语文课程的其它功能。“人文性”等学说极力否定“工具性”,殊不知,叶老也并不认为语文课程只是“工具性”,也并不否认语文课程的其它属性。叶老很形象地阐述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和其他任务之间的关系,他说:“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像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所以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外,更需要含有教育的意义。”(P56)“不过重视内容,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以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只在于灌输固有道德,激发抗战意识,等等,而竟忘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P57)“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P57)针对目前语文教育的“泛化”“虚化”现象,读读叶老的这些言论,我想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怎样做,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所以,我特别赞成新课标关于“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的表述,其中的“熏陶”“感染”两个词,就已经表明了语文教育“人文性”的位置和作用,也就是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行熏陶感染。很显然,这不是要用语文一个附属属性去消除课程的核心属性。
重读叶圣陶,重温叶老关于语文教育的论述,不是守旧,也不是顽固不化,而是希望从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中进一步汲取精华,指导我们的语文教育实践,总结语文教育的经验,而不要盲目全盘否定,急于标新立异。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才可能少走弯路,才可能真正实现我们民族语文的振兴,才可能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770013.html
相关阅读: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作品表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