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效教学从预习开始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当前高一历史教学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时间短,周授课节数由原来的四节课减为两节课,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必要的;而有效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此,我想仅从历史教学的第一个环节——预习环节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入手,来探究历史有效教学。

问题一:对预习无要求或要求过死

前者表现为对学生的预习放任自流,不作任何要求。老师不布置学生该预习什么内容,学生也不知道要预习什么。结果是学生未养成预习的习惯,不预习;或者是想预习也因为不知如何预习而没有预习。后者则表现为对学生的预习有详细的要求,有具体的预习练习,比如:这一课有几个问题,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每个问题都有明确的答案,等等。结果是学生没有任何"自主"可言,只是把导学案上的题目提前背完就算完成任务了。

究其原因,前者一方面是老师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可能认为"自主预习"就是"自由预习",既然是"自由",你就不应该去过问。后者实质上是老师仍然坚持旧的教学方法即"填鸭式",只不过把阵地换了一下位置,生怕学生预习不到,孰不知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且不说过多占用了学生的时间,最严重的后果是学生根本不动脑了。以上两种现象都会导致学生预习无果,长此以往自主预习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问题二:缺乏预习方法指导

主要表现为虽然要求学生预习什么,却不教给学生怎样去预习,学生也不懂得预习的方法,比如:怎样提炼历史章节的知识结构;立足于预习感受,你应该如何提问等等。学生不知道,老师也不讲,似乎这些事情是学生天生就应该会的,就不应该是老师讲的东西。

上述现象可能是老师对预习的研究不够,不知道怎样去指导学生自主预习,所以不少老师布置学生预习也就很简单草率,那就是:背导学案的题目。长此以往,学生不会方法,也就不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当然也就不去预习。

问题三:只有要求没有落实

表现为预习布置归布置,检查却经常没有。想起来就问一下,想不起来就作罢。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老师认识不到位,有一种错误的认识,那就是:怕麻烦,怕检查花时间。美国著名专家H·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预习无检查,结果不言而喻。

所以针对上述预习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我认为要想让预习达到有效甚至高效,就要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增强学生的三种学习意识——主动学习意识、自主学习意识、成功学习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这也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这个"必须切实"的方法,对于有九门科的高一学生来说应该是花时少、合作多、有成效的方法。因此集合全体老师的智慧与力量,为学生精心准备的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的预习提纲就是学生预习的领路人。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教给学生有效预习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自学能力。

下面谈谈我们学校的具体做法: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导学式,即设计了导学案《历史再现》,它由导学激趣,我的疑问,重难点解读,牛刀小试(思考题)四部分组成。预习环节我们一般放在上一节课的后十分钟或课外时间,具体如下:

第一、"导学"激趣,引领预习。

首先,每个单元前,根据本单元主题,利用时事背景或历史趣闻设计精彩的单元主题导读,引领学生打开单元学习大门。

其次,围绕每一课,链接相关文章或图片力求对重点难点知识以全新的背景材料呈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扩大知识面,或摘录对本课历史事件的相关评论文章,或横向纵向介绍历史进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比如,在预习必修一第一单元时,为便于学生掌握我国古代王朝的更替,我们特意把"朝代歌"呈现出来,即"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再次,通过对单元课时安排的呈现,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了然于心,有助于学生安排好预习进度。

第二、有思有疑,注重自我解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古脑塞进儿童的脑子,往往不让儿童有可能哪怕接触一下思维和活的言语的源泉,这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孩子时常由富有朝气的、积极的、活跃的人变成了仿佛专门用于背诵的机器。"因此,他提出"要思考,不要死背"这个口号,认为"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是"自主探究",作为预习这个环节也不例外。预习中要尊重学生的体验,不给学生任何的束缚,让学生尽情享受预习的乐趣,并随时将自己的体验记录在导学案中"我的疑问"上。带着这种体验,再借助导学案上精心设计的思考题,了解学习的重难点,再读课本,进行初步的整体把握,做出批注,写出自己的读后再体验。"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在内容的理解上,必定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比如:在进行《古代的商业》预习时,由于这一课容量大,时空跨度大,学生在自主预习时有很多疑问,如明清时期我国商业继续发展为什么未能突破农耕社会?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为什么商业仍能不断发展?明清的商帮何以会衰落……让学生将这些问题记录整理在导学案中"学贵有思——我的疑惑"上,以便进一步的合作交流,或者主动向老师请教,或者留到听课时加以解决。这样逐渐让学生养成"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请教"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并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成果展示,学生做主。预习成果展示是巩固已得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必要的知识反馈过程。而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保持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预习成果展示有两种作用:一是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越深,对课堂的喜欢程度就越大;二是让学生意识到这种展示是属于自己的阵地,学生对课堂主人翁意识越浓,对课堂的热爱程度就越大。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预习和课堂就会形成良性循环,预习更积极了,课堂更有效了。

我们的将预习成果展示分为两种形式:

第一种,检查提问。叶圣陶先生认为"考查必须认真",要想预习长期有效,光靠学生的兴趣和自觉性远远不够,所以课堂检查提问主要形式是必要的,但不超出学生积累的范围,让他们充分享受积累成功的喜悦。

第二种,自主交流预习体验。这种形式分为小组内部交流和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两种,让学生把自己预习中疑问提出来请大家解决。在此期间,要特别强调让学生边想、边说、边听、边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整个交流活动中,发挥好引导的作用:在限定的时间内,一方面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活动中,与生互动;另一方面要捕捉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共性或代表性的问题,特别是在"检查"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以形成新的教学资源,做好具体的反馈。

借助导学案,预习过程无论哪一个环节,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章法的高效预习活动。这样就避免了学生预习过程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预习效率;因为有循序渐进的程序,让学生感受到预习过程中的快乐,更能焕发出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投入,更愿意学习,就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作为教学的一环,与后面环节是紧密联系的。学生被激发起来的这种主动学习状态并不随着预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水到渠成的进入到下一教学环节中。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探求历史有效教学之路,绝非朝夕之功,我们还在路上。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772388.html

相关阅读:2017年高考历史考点-戊戌变法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