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曾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知识本身的兴趣。”学生有了这种内在的兴趣动机,学生才有求知的欲望,才能积极思维,努力探索,才可以表现出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寓教于乐,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明确学习目的,强化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向学生灌输社会需要,就业需要方面的信息。如大中专学校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动辄得咎,职业竞争压力,毕业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才有可能适应社会需求,否则就会被淘汰。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对于学好其它科目课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简单明了地讲清各种利害关系,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竞争的危机感,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这一动机一旦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随之大大提高。
二、优化课堂结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优化课堂结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个人教学经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都有上进心和荣誉感,教师应当正确利用这些心理特征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同时应注意奖励的层次性,通过表扬、加分、报喜等措施,让学生满怀信心在攀登思维高峰。尤其是某些后进生,他们并不一定需要多少知识的补缺,而是需要更多的精神激励,例如:有一次讲对称有关内容时,班上一个学习成绩平时很差的学生竟然想出了一种很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判定方法。为此,我表扬了他,并对他的思维加以肯定,他受到表扬后,就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数学成绩也逐步提高了。在激趣的过程中,要遵循思维规律,有目的,有步骤地加强思维训练,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兴趣才能得到很好的拓展和提高。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数学学习中,许多学生由于受多种思维定势的影响,对扩展、变化的问题不适应,进而造成解题思路受阻,方法不灵活,甚至失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内容精心设计系列题目。对扩展变化的题型进行灵活转换,或从多方设问,或向纵深追踪,理顺知识间的脉络,以达到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
3、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心理学实验证明,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的效果截然不同。学生若能自发地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效果当然较好,但实际上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以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不是简单地给出证明方法,而且让学生自己考虑过去学过哪些180度的角,学生马上会想到“平角是180度”“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然后,我又让学生讨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这里,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注意力相当集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不一会儿大家就总结出了六种证明方法,他们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创设情景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例如:我在讲轴对称时,用多媒体设计了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画面上出现了一群多姿多彩的蝴蝶在花丛中轻歌曼舞,翅膀一张一合地摆动着,落在花蕊上,最后将翅膀慢慢地完全收合在一起。在此定格时,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你从中观察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为了更加突出要观察的问题,我又特意将蝴蝶翅膀张合的过程设计为重复演示,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这其中蕴含着什么数学概念?这样,顺利导入新课,并在多媒体的使用下,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设计开放性练习,激发学生兴趣,在数学课上,我总是引导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问。例如:给出一个题目,让学生得出几种不同的求解方法,画出几个不同的图形,或者给出一个图形,让学生根据图形写出几个题目,然后再找出题目之间的规律,并进行总结。这样,学生的思维灵活了,其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提高了。
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只要在教学中不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让兴趣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就能激发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求知欲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李高举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774101.html
相关阅读:如何进行有效课堂教学”之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