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课前预习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准备,是对知识的整体感知,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自学过程。学生预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质量和效率。课堂只有坚持“有效预习”先行,才能使课堂教学更高效。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应走向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能力的舞台。

  一、化学课前预习的优点

  某高考状元在谈到学好化学的体会时说:“我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的‘秘诀’之一,就是对新课进行预习,通过预习掌握主动,能改变我们学习的被动局面,提高听课效率,变学会为会学”。由此可见,课前预习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1.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听讲的目的性、针对性和积极性

  课前预习,知道了课程的内容、问题,对已经理解的部分,就拿自己的思路和教师的思路进行比较,看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差异在哪些地方,由此来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取长补短,提高自己掌握知识的水平。不懂的问题带到课上进行解决,可以提高听讲的积极性,明确目的,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课前预习可以克服记课堂笔记的盲目性

  学生通过预习,对教师的板书、讲课的内容迅速做出判断,是出自教材,还是补充内容。抓住重点,决定取舍,进行记录。由此可见,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思考;盲目的抄录,会浪费更多的思考时间。

  3. 课前预习可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预习是学生自己独立地首次接触新知识,要自己读,自己思考,看参考书,查阅学习资料等多种渠道来获取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可见,预习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一旦形成,将大大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促进今后工作中的进一步学习,自学能力关系到人的学习能力,是终身受益的本领。

  二、化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每节课课后布置作业,其中有一项就是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在学生眼里根本就不算作业,形同虚设。学生不重视预习,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后学生作业时间有限,课上时间又紧张,所以总没有时间做好预习作业,甚至部分学生干脆就不预习。更重要的是教师也不重视预习效果。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学生取得好成绩最有力的保障。

  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上课前的自习。根据预习所涉及的知识和预习时间,有效的预习方法通常有: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师生交流,做批注、查资料等。科学的预习方法因人而异,不能搞“一刀切”。谈谈我的几点看法,供参考。

  1.明确预习目标

  如果预习目标是模糊的,那么预习过程是不可监控的,预习效果也是不可测量的。有效的预习应该要有明确的目标,即对于下节课的内容要让学生通过预习达到什么样的明确目标,掌握哪些内容,而这些目标和内容必然与下节课的课堂内容设计要紧密联系。对于我们高中化学的每节课的预习目标,我想可以结合“交流研讨”、“联想质疑”、“实验探究”部分,再结合课时特点进行补充调整。

  2. 学会“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

  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预习教材内容,以为化学预习就是把教材内容看一遍,其实预习教材内容概括起来就是“读、划、写、记、思”。“读”,要有课前预读的习惯,首先将课后习题,教学资料,学案等各种教辅材料的问题归纳,把所有问题归纳成问题提纲;其次用一分钟把章节标题及每一个小标题找到,用知识树表示出其关系;然后根据问题提纲,带着问题读懂教材内容,归纳含义;带着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好得多。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教材上寻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预习效果当然要好。“划”,要划出重点、要点、关键词、句。在教材上圈圈点点。“写”,把自己的想法、疑点写下来,带着想不通的、不理解的问题去听课。“记”,要把重要的概念、定义、性质、用途、制法等放在知识树中。“思”,古人说,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教师要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认识能力就会提高,在预习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回答教师提出问题,能质疑问题,还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安排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构建知识体系。

  例如,刚上高一的学生对“摩尔”这个概念的掌握和使用感到困难,由教师喋喋不休,反复论证的教学方法,又往往使学生对此概念失去信心和兴趣。课堂上引入预习,教师只需将教学进度和可操作性的预习步骤展示给学生即可。

  (1)像语文课那样,精读教材,弄清每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或段落大意。

  (2)思考或讨论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要建立“摩尔”这个物质的量的单位?怎样建立?

  ②如何使用“摩尔”这一单位?它的准确含义是什么?

  (3)学生自己选几个例子运用“摩尔”这一单位进行计算。

  (4)阅读教材例题,检查自己理解和使用上的偏差。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教师好像是路标和拐杖,关键时刻给学生以指示和扶持,其效果比仅由教师讲、学生听好得多。学生很快对使用“摩尔”这一计量单位产生兴趣,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课堂上引入预习的教法,培养了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学生会逐步学会如何把握教材内容,如何提出问题和抓住重点,如何概括总结等。到了高年级,学生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会大大提高,可以摆脱教师这个“拐棍”,自己列提纲,总结知识,掌握知识。

  3. 搜集各种信息,做好双色预习笔记

  化学预习笔记的内容一般包括:预习目标,知识点,应用,错例分析,疑难解惑等。学生通常用红色笔写知识点,出错原因,疑难解惑,以达到内容醒目,提醒自己注意的作用。

  4. 搜集预习错例,建立“化学医院”

  在预习时还要从教学资料中搜集预习错例,作为“化学医院”中的“化学病历”,让学生自己课堂上进行会诊,分析病因,提出预防措施。这种做法极大提高了学生预习兴趣与效果。

  5. 做好预习学案

  预习学案是学生预习的“指向标”、“方向盘”,它决定着学生预习的质量和学习效果。教师预习学案的编写,一般遵循以“问题”为线索的原则。教师把学生学习本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规律都编成一个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思考与探究,从而去获得新知,所以做好学案是预习反馈的评价,可以使预习更有效。美国著名学者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

  总之,在高中学习期间,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预习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热情都有很大帮助,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预习环节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将预习工作落到实处,把有效预习作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导者”。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791397.html

相关阅读:高考冲刺 化学 注重整合 注重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