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逐渐喜欢上数学课的几种方法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进一步开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已引起了教师的足够重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但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相当的困难,产生多种多样的心理顾虑,教师又应怎样教会他们清除这些顾虑呢?

一、认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顾虑的表现

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依赖心理。在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普遍对教师存在极大的依赖心理,缺少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总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或是期望教师提供详细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便套。现实中,也有不少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在黑板上解几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期下去,学生的钻研和自学的习惯就很难形成,创造的潜能也被扼杀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逐渐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会有产生学习的体验,也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学生的考试成绩几乎是在教师题海战术中模仿出来的结果。

其次是学生的焦急心理。学生在解题时急于求成、盲目下笔。解题前没有认真读题,没有读出解题的已知、未知条件,直接、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没能从所贮存的记忆中去提取数学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等等焦急的心理比比皆是。

再其次是学生的定型心理。定型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型。在较长时期的数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的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会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即解决数学问题所遵循的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当然这种解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总,它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快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但这种定型的思维的单一性和习惯性又会带来较多的负面影响,会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变迟钝,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变迟钝,甚至停滞不前。

还有其它方面如自卑心理、迷惑心理、厌学心理等,这些心理顾虑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质量提高不快。

二、怎样教会学生清除学习数学的心理顾虑

如何正确引导并教会学生清除学习数学的心理顾虑,提高吸引力,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爱学、乐学、会学,进而学好呢?

一方面是数学教师要做到心到、情到,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苦乐等,以自己的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地引导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遨游,引导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美好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数学教学课堂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使数学教学成为一种掌心悦目、富有乐趣的一项活动。

另一方面是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际、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师要尽可能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原来基础厚薄、兴趣爱好等。依照数学课程标准设置等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数学的实用价值。通过教学为学生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从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教法要得法,不包办代替,要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掌握相关知识、解题方法;要指导他们学法,教给他们阅读技巧、审题技巧、解题技巧,进而概括总结、回顾和反思等,排除种种学不会的顾虑。

再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价值意义,经常设计些与数学教学内容相关的题目,让他们明白学习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技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日常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寸步不离等,与自己以后进一步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关系,这样使他们增强克服学习数学心理顾虑的自觉性。

总之,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顾虑是多种多样,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我们帮助他们教会他们清除心理顾虑方法也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做到不断地“充电”,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讲究教育教学方法,教会他们清除学习数学的心理顾虑,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是能做得到、做得好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797944.html

相关阅读:高中生应养成的十大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