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叠纪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最早人们在德国西南部发现了代表这段时间的地层,因这套地层的颜色和岩石结构明显地由三个部分组成:下部是陆相杂色砂页岩,中部为海相灰白色石灰岩,上部是陆相红色岩层,三分性质一目了然,故此被称作“三叠系”,地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叠纪的地球面貌,以下就是全文阅读,欢迎大家跟小编一起学习。
三叠纪的生物界面貌大大不同于晚古生代的二叠纪,在海洋中,随着二叠纪末大量生物门类的绝灭,代之而起的是软体动物(菊石、双壳类等)、六射珊瑚、海绵类、海百合、有孔虫、苔藓虫等,微体化石牙形刺在三叠纪十分常见,它们处在演化史上的关键时期,属种更替显得极其频繁,至三叠纪末它们全部绝灭。在陆地上,裸子植物继续保持着优势,苏铁类占据主要地位,真蕨和木贼类也逐渐繁盛。陆生脊椎动物出现了水龙兽、犬颌兽等,它们是接近于哺乳类祖先的似哺乳爬行动物。为了适应生存在半干旱的环境,两栖类出现了无尾类型,这就是蛙类和蟾蜍。三叠纪晚期爬行动物向各方面分化,种类繁多,如适宜于陆地环境的我国云南禄丰龙,喜爱在湖泊中游弋的安徽巢湖龙,回返到海洋中生活的喜马拉雅鱼龙等。
晚古生代末曾经出现过一次地壳运动,地质学家们称之为“海西运动”,经过这次运动,北半球的许多活动海槽都已先后转化为褶皱山系,并对三叠纪早期的地壳演化产生影响。因此,从全球范围看,三叠纪的海侵规模不是很大,海侵区局限于南北两大陆之间近东西方向的狭长地带,即地中海-喜马拉雅海槽,以及环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海槽区。
在我国,三叠纪形成了一条大体上以古昆仑-古秦岭-古大别山连续而成的界限,这条界限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内陆盆地型沉积,发育有干燥气候下形成的红色地层,以及三叠纪中晚期半干热和温湿环境下沉积的含煤、含油岩系。而这条界限以南,则属于海相沉积区,主要沉积形成石灰岩等海相地层,因此,我们可以把我国三叠纪时的古地理景观称为“南海北陆”。
但是,这种情况在三叠纪中后期开始又发生了变化,华南的海水由东部稳定浅海区向西部海槽退却,三叠纪末,发生了一次称之为“印支运动”的地壳运动,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区几乎全部露出海面与华北大地相连,海水只限于西南边缘地带,出现以大陆环境占优势的古地理景观,从此结束了我国东部地区“南海北陆”的局面,南北沉积差异也随之消失。与此同时,一个新的构造格局由晚三叠世开始逐渐形成,地壳运动转为东升西降,我国大陆内东西分异的沉积特点逐渐表现出来,这也是我国整个中生代的沉积特点。由此,这又必然影响着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我国三叠纪以沉积矿产较为丰富,重要的有煤、石油、油页岩、膏盐和菱镁矿等。煤主要形成于晚三叠世,以南方为主,云南西部、广东北部、以及四川、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均有丰富的三叠纪煤炭资源。此外,陕甘宁盆地的油页岩,新疆的菱铁矿结核等也很著名。我国西北地区这一时期的地层中还产有丰富的膏盐层。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798173.html
相关阅读:中国与小行星的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