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二轮复习是进行专题训练,分模块掌握高中所学知识。在高考生物种群和群落题型训练中,大家首先要把基本概念理解到位,然后配合题型训练更好地掌握模块精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7高考生物种群和群落题型训练(含答案) 历年生物种群和群落真题》,供参考。
高考生物种群和群落题型训练真题及答案
1.(海南卷.2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
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
【答案】D
考点;群落
【种群和群落题型训练名师点睛】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成因分析
(1)影响地上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不仅表现在地面上,也表现在地下,但地下分层现象主要与水分和矿质元素有关。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影响因素主要有阳光、温度、食物、含氧量等。
(2)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常呈镶嵌分布。而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
2.(新课标2卷.5)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综上所述,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和群落题型训练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容易题,记住并理解样方法的含义就能准确作答。
1高考生物种群和群落题型训练及答案解析
1.(北京卷.3) 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A. 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 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 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 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答案】A
【考点定位】种群、群落、基因频率、生物多样性。
【种群和群落题型训练名师点睛】需要明确的知识点:①明确不同生命层次上研究的问题不同。例如种群水平的研究内容有:种群的数量的数量动态(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生物的生殖、进化、遗传多样性等问题;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内容有:丰富度、优势种、不同种群间的关系及其占据的生态位、群落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等。②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
2.(天津卷.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答案】D
【解析】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而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所以丝瓜地的丝瓜和昆虫不能代表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A项错误;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包括该种群的全部个体,而不只是成年个体,故B项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值,而不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个体数量的比值,C项错误;根据题意和图示可推知丝瓜、昆虫甲和昆虫乙构成的食物链为丝瓜→昆虫甲→昆虫乙,乙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甲种群个体数量减少,进而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种群、食物链、生态系统的功能。
【种群和群落题型训练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效率的概念和食物链中生物数量变化。属于容易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效率的概念。本题易错选B,错因在于未能正确理解种群概念。
以上《2017高考生物种群和群落题型训练(含答案) 历年生物种群和群落真题》由小编整理。建议同学们在生物复习过程中多思考,多从做题中摸索并总结规律。答题时,字迹要清晰,万一答错只需要在错误答案上划条斜线即可,并在指定位置写上正确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798228.html
相关阅读: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路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