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研讨会上,与老师一同重温“语文报杯”长沙赛事中的一节课例。课题是让你的认识更深刻。执教人是石家庄二中的杨继光老师。
课堂以吃葡萄,有好葡萄和坏葡萄,怎么吃这个生活案例引发,触发活跃的讨论。
吃葡萄,只吃坏的,或许吃不到好的。这是一般人的看法,带有务实主义色彩。而只吃坏的,则永远保持着对于未来的美好态度。这就是理想主义者的选择。这与现实主义者的态度是不同的。钱钟书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认识与务实主义态度很不同。这就是他的思维具有超现实主义的一面。
一件生活里的小事,一个选择,体现出世界观与人生观。这就是文章要传达出来的“道”,也就是人生参悟和哲理。
课堂中的集体讨论,要聚焦在一个话题,即要明确讨论什么,来达到一个什么目的,以及怎么到达那里。本课,聚焦在吃葡萄的选择,来分析不同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人生态度。这就体现出从案例而到理性认知,再到应用的反应模式。一般教学都是“案例反应——学习应用”的模式。这符合学生自学的特点,一般要从细节、认识点而引起,分析出原因、结果与解决方法,再发展到应用。而教师认识在学习上属于事后认知,也就是他先明白道理了,再用案例说明这个道理。教师的认知反应模型是,“明理——案例佐证——学习应用”这个反应模型。
教师认知模型与学生的反应模型,有一个错位,也就是教师先学先知。这告诉我们,在教师备课时,除了知道我要达到的认知目标在哪里,即明道,还要可以用案例佐证,确定认知路径。本课教师的教学目的是明确的,要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学习多元思考。为此,教师预设了吃葡萄的案例,一步一步分析。而且用钱钟书的剖析来激活思维,再组织学生讨论。最后总结出规律,也就是学习的方法。最后把学习规律应用在写作实践中。这个教学为什么合理?我理解就在于以错位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与自己的认知模型对接上了,实现了良性的师生对话交流。
教学中教与学的行为反应模式也应该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这节课的板书基本与思维发展模式吻合:吃葡萄——思悟——思辨。教师在思辨环节引导学生总结方法,这就是一节课所要教的内容。在这里我们就明白了,一节有效的课,所教的不应该是陈述性知识,而应该是方法类知识(怎么学的知识,方法论)和程序性知识(学习路径设计,方式选择)。后者是可以转化为能力的知识,也是所谓有用的知识。我们的教材也做了这个专题学习的引导性表述,这则是虚化的,不具体的,自然给教师执教预留下了空间。
教师教学不能局限在教材的层面,你要细化,具体化,把教学内容演变为方法类知识和程序类知识,也就是让课堂所学的是有用的知识。这就是所谓的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805459.html
相关阅读:朝代名背后的故事??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