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课文解读──第二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第二折 

 

课文第三部分,即第二折,是戏剧冲突的发展。流氓张驴儿想霸占窦娥,为窦娥所拒,于是他想毒死蔡婆以威胁窦娥,不料误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反以“药死公公”的罪名告官来胁迫窦娥就范,但窦娥不从。贪官桃杌不察实情,对窦娥动用毒刑,窦娥临死不屈,桃杌欲对蔡婆动刑,窦娥为救婆婆,只好认罪,被判死刑。

 

在这一折戏里,窦娥的思想性格有了变化发展:蔡婆害病,张父殷勤问候,张驴儿假意张罗,而婆婆也与张父你推我让,“一个道你请吃,一个道婆先吃”,窦娥对张家父子的憎恶固不待言,对婆婆的苟且也极为不满。接着,张父?命,婆婆悲切哀哭,窦娥认为“我其实不关亲,无半点?惶泪”。想不到张驴儿反咬一口,逼她允婚,窦娥天真地认为太守“明如镜、清似水”,可以明善恶、辨是非,于是毅然选择“官休”。等到无情的棍棒,打的她“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窦娥对官府的期待终于崩溃,最后,为了使婆婆免受酷刑,她屈招了“药死公公”的罪。这一折戏,反映了窦娥善良、刚烈的个性,也反映了她在与命运抗争中逐渐觉醒,为第三折戏对天地鬼神、社会现实提出抗议,作了铺陈与准备。

 

这一折戏又可细分为五个场次。

 

(赛卢医上,诗云)小子太医①出身,也不知道医死多人。何尝怕人告发,关了一日店门?(①太医:原指宫廷御用的医生,后世用作对医生的尊称。)在城有个蔡家婆子,刚少的他二十两花银,屡屡亲来索取,争些?断脊筋①。(①?断脊筋:伤筋断骨。这里形容讨债催逼得紧迫。?,niǎn,揉搓。)也是我一时智短,将他赚到荒村,撞见两个不识姓名男子,一声嚷道:“浪荡乾坤①,怎敢行凶撒泼,擅自勒死平民!” (①浪荡乾坤:即浩荡乾坤,本指天下太平,这里指光天化日之下。)吓得我丢了绳索,放开脚步飞奔。虽然一夜无事,终觉失精落魂;方知人命关天关地,如何看做壁上灰尘?从今改过行业,要得灭罪修因①。(①灭罪修因:消除今生的罪孽,修造来世的福缘。)将以前医死的性命,一个个都与他一卷超度①的经文。(①超度:为死者念经祈祷,使他的灵魂脱离苦海,升入天堂,称为超度。)小子赛卢医的便是。只为要赖蔡婆婆二十两银子,赚他到荒僻去处,正待勒死他,谁想遇见两个汉子,救了他去。若是再来讨债时节,教我怎生见他?常言道的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喜得我是孤身,又无家小连累,不若收拾了细软行李,打个包儿,悄悄的躲到别处,另做营生,岂不干净?(张驴儿上,云)自家张驴儿。可奈①那窦娥百般的不肯随顺我;如今那老婆子害病,我讨服毒药与他吃了,药死那老婆子,这小妮子好歹做我的老婆。(①可奈:怎奈。)(做行科,云)且住,城里人耳目广,口舌多,倘见我讨毒药,可不嚷出事来?我前日看见南门外有个药铺,此处冷静,正好讨药。(做到科,叫云)太医哥哥,我来讨药的。(赛卢医云)你讨甚么药?(张驴儿云)我讨服毒药。(赛卢医云)谁敢合①毒药与你?(①合:配制。)这厮好大胆也。(张驴儿云)你真个不肯与我药么?(赛卢医云)我不与你,你就怎地我?(张驴儿做拖卢云)好呀,前日谋死蔡婆婆的不是你来!你说我不认的你哩,我拖你见官去!(赛卢医做慌科,云)大哥,你放我,有药有药。(做与药科,张驴儿云)既然有了药,且饶你罢。正是:“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下)(赛卢医云)可不晦气!刚刚讨药的这人,就是救那婆子的。我今日与了他这服毒药去了,以后事发,越越要连累我。趁早儿关上药铺,到涿州卖老鼠药去也。(下)[第一场次“(赛卢医上,诗云)”至“到涿州卖老鼠药去也。(下)” ,这是一个过场戏,相当散文里的过渡段,通过张驴儿威逼赛卢医配制毒药一节,引出张驴儿毒死父亲的情节。此一节文字简短,干净利落,虽似巧合,但通过二人交代,就不显得生硬突兀,牵强附会;赛卢医逃涿州,又为第四折戏埋下一伏笔。](卜儿上,做病伏几科)(孛老同张驴儿上,云)老汉自到蔡婆婆家来,本望做个接脚①,却被他媳妇坚执不从。(①接脚:女婿的省称,指寡妇招赘的后夫。)那婆婆一向收留俺爷儿两个在家同住,只说“好事不在忙”,等慢慢里劝转他媳妇;谁想那婆婆又害起病来。孩儿,你可曾算我两个的八字,红鸾天喜①几时到命哩?(①红鸾天喜:指结婚的喜事。红?,古人认为红?星是主婚姻的,命中遇到红?星就可成就婚姻之事。天喜,古人以日支与月建相合之日为吉日,称为天喜。)(张驴儿云)要看什么天喜到命!只赌本事,做得去,自去做。(孛老云)孩儿也,蔡婆婆害病好几日了,我与你去问病波。(做见卜儿问科,云)婆婆,你今日病体如何?(卜儿云)我身子十分不快哩。(孛老云)你可想些甚么吃?(卜儿云)我思量些羊肚儿汤吃。(孛老云)孩儿,你对窦娥说,做些羊肚儿汤与婆婆吃。(张驴儿向古门①云)(①古门:戏剧术语,即“古门道”,又作“鬼门”,指舞台通向后台的上场门和下场门。)窦娥,婆婆想羊肚儿汤吃,快安排将来。(正旦持汤上,云)妾身窦娥是也。有俺婆婆不快,想羊肚汤吃,我亲自安排了与婆婆吃去。婆婆也,我这寡妇人家,凡事也要避些嫌疑,怎好收留那张驴儿父子两个?非亲非眷的,一家儿同住,岂不惹外人谈议?婆婆也,你莫要背地里许了他亲事,连我也累做不清不洁的。我想这妇人心,好难保也呵。(唱)

 

【南吕】【一枝花】他则待一生鸳帐眠,那里肯半夜空房睡;他本是张郎妇,又做了李郎妻。有一等妇女每相随,并不说家克计①,则打听些闲是非;说一会不明白打凤②的机关,使了些调虚嚣③捞龙的见识。(①家克计:持家的方法。②打凤:与“捞龙”是一个成语,又写作“打凤牢龙”、“打虎捞龙”。其意思有二:一是喻安排圈套使强有力的对手中计。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安排下打凤牢龙,准备着天罗地网,也不是待客筵席,则是个杀人、杀人的战场。”二喻设法寻找合适的人选。朱凯《昊天塔》第一折:“也不须打凤捞龙,别选元戎。”课文中的意思应是二;教材解释为一,有误。③调虚嚣:虚俘不实在,捕风捉影。)[此曲前四句是第一层,承“背地里许了他亲事”而来,指责婆婆见异思迁,晚节不保。后五句是第二层,承“岂不惹外人谈议”而来,写窦娥在婆婆把张驴儿父子领进家门后所承受的巨大的舆论压力。意思是,街坊邻里、左邻右舍中有一班吃了饭没事干的妇女,聚在一起不谈正经家务事,专爱“打听些闲是非”,捕风捉影地互相传播一些“打凤捞龙”,即男女间打情骂俏、偷鸡摸狗的风流艳闻。]

 

【梁州第七】这一个似卓氏般当垆涤器①,这一个似孟光般举案齐眉②;说的来藏头盖脚多伶俐!(①卓氏般当垆涤器:指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在临邛卖酒的典故。详细注解见前《楔子》。②孟光般举案齐眉:孟光,东汉梁鸿之妻,吃饭时孟光总是将食案高举过眉,表示对梁鸿的恭敬。后世遂用“举案齐眉”形容夫妻和睦。)道着难晓,做出才知。旧恩忘却,新爱偏宜;坟头上土脉犹湿,架儿上又换新衣。那里有奔丧处哭倒长城①?(①奔丧处哭倒长城:用孟姜女故事。相传秦时修长城,孟姜女不远千里前去给丈夫送寒衣。谁知到达长城时丈夫已经死了,连尸骨都寻不见。孟姜女悲痛大哭,竟使长城为之坍塌,丈夫的尸骨终于露了出来。)那里有浣纱时甘投大水①?(①浣纱时甘投大水:相传春秋时,伍子胥父兄被楚王杀死,他只身一人逃奔吴国。途中向一个浣洗棉纱的少女乞食,少女给了他食物。临走时,伍子胥叮嘱少女不要向追兵泄漏他的行踪,少女为了表明自己保护他的决心而投江自杀。)那里有上山来便化顽石①?(①上山来便化顽石:民间传说,一个女子因为丈夫长久外出,思念甚切,日日登山远眺,盼望丈夫归来,结果化成了石头。后人称为“望夫石”。)可悲,可耻?妇人家直恁的①无仁义。(①直恁的:竟然那样的。恁,nèn。)多淫奔,少志气;亏杀前人在那里,更休说本性难移。[此曲是窦娥用最激烈的言词,讥刺“妇人心难保”,批判婆婆的不仁不义。从意义上可分两层:第一层斥责婆婆和张驴儿父打得火热,第一句讽刺张驴儿父大献殷勤,第二句讥笑蔡婆投桃报李,接着说婆婆虽然在话语上躲躲闪闪、遮遮掩掩,但是在行动上已经态度鲜明:旧恩忘却,新爱偏宜。第二层引用古代妇女节烈前贤的事例,指斥婆婆“多淫奔,少志气”,可悲可耻,不仁不义。剧本连用三个“那里有……”,构成强烈的排比语气,一递声质问婆婆:你可悲啊,你可耻啊,哪里还有前贤节烈的半点骨气和情义!][第二场次“(卜儿上,做病伏几科)”至“更休说本性难移。”这一场戏写蔡婆生病,张驴儿父子趁机大献殷勤,嘱窦娥给婆婆做羊肚儿汤。窦娥原本就埋怨婆婆不“避些嫌疑”,“我这寡妇人家”“收留张驴儿父子两个”,“惹外人谈议”;现在见此情景,一边给婆婆做羊肚儿汤,一边更是在心里犯愁,生怕婆婆“背地里许了他亲事,连我也累做不清不洁的”。剧本用蔡婆的不贞反衬窦娥的坚贞。]

 

(云)婆婆,羊肚儿汤做成了,你吃些儿波。(张驴儿云)等我拿去。(做接尝科,云)这里面少些盐醋,你去取来。(正旦下)(张驴儿放药科)(正旦上,云)这不是盐醋!(张驴儿云)你倾下些。(正旦唱)

 

【隔尾】你说道少盐欠醋无滋味,加料添椒才脆美。但愿娘亲早痊济,饮羹汤一杯,胜甘露灌体,得一个身子平安倒大来①喜。(①倒大来:非常,十分。来,语尾助词 高中物理,无义。)[窦娥虽然对婆婆晚节不保极为不满,但还是一心把汤做“脆美”,愿娘亲“身子平安倒大来喜”,这一唱曲充分表现窦娥对婆婆的无限关切和热爱,进一步表现了她心地善良。]

 

(孛老云)孩儿,羊肚汤有了不曾?(张驴儿云)汤有了,你拿过去。(孛老将汤云)婆婆,你吃些汤儿。(卜儿云)有累你。(做呕科,云)我如今打呕,不要这汤吃了,你老人家吃罢。(孛老云)这汤特地做来与你吃的,便不要吃,也吃一口儿。(卜儿云)我不吃了,你老人家请吃。(孛老吃科)(正旦唱)

 

【贺新郎】一个道你请吃,一个道婆先吃,这言语听也难听,我可是气也不气?想他家与咱家有甚的亲和戚?怎不记旧日夫妻情意,也曾有百纵千随①?(①百纵千随:千依百顺。)婆婆也,你莫不为“黄金浮世宝,白发故人稀①”,因此上把旧恩情,全不比新知契②?(①黄金浮世宝,白发故人稀:意思是黄金是世俗之人所宝贵的,从小相交到白头的朋友是少有的。这是当时的成语,表示“难得”之意。在这里,窦娥是用来讥讽蔡婆为了贪图眼前欢娱轻视前夫恩爱的意思。②新知契:新的知心人。)则待要百年同墓穴,那里肯千里送寒衣①。(①这两句是讽刺婆婆言行不一。当年说得漂亮,不求同生,但愿同死,但到时候却没有实际行动。千里送寒衣:用孟姜女为丈夫送衣的故事。详细注解见前。)[此曲开头写窦娥看到婆婆与张父吃羊肚儿汤你推我让,“一个道你请吃,一个道婆先吃”,心里气愤不过,责备她忘记了“旧日夫妻情意”。第二层揣测婆婆的动机,莫不是因为浮世之人把金钱看得重,你也贪恋荣华和富贵?莫不是因为白头偕老的夫妻少,你认为从一而终不可能?因此就忘了“旧恩情”,拉了“新知契”。以此讥刺婆婆行为的荒唐可笑。这首曲词充分表现了关汉卿的语言风格,就像家人对话一般,保持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用词明快、生动有如口语,而无口语的生涩、粗糙;精炼、遒劲有如诗词,而无诗词的典雅、难懂。中间还运用了一些熟语、成语,更增加了表现力。再加长短句子穿插交错运用,使整段唱词抑扬顿挫,节奏铿锵,富有音韵回环悠扬之美。][第三场次“(云)婆婆,羊肚儿汤做成了”至“那里肯千里送寒衣”,这一场戏写吃药。窦娥做了羊肚儿汤给婆婆吃,满心希望婆婆吃了“早痊济”,但是婆婆却一再让给了张驴儿父亲,窦娥对此非常气愤。剧本通过这场戏表现了窦娥对婆婆又爱又恨,又怜又怨的矛盾心情。张驴儿放毒,婆婆让汤,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孛老云)我吃下这汤去,怎觉昏昏沉沉的起来?(做倒科)(卜儿慌科,云)你老人家放精细①着,你挣扎着些儿。(①精细:这里指清醒的意思。)(做哭科,云)兀的不是死了也!(正旦唱)

 

【斗虾蟆】空悲戚,没理会①,人生死,是轮回②。(①理会:领会,理解。②轮回:佛教说法,认为人死后会投胎再生,生死相续,一直在天、人、阿修罗、地域、饿鬼、畜生等六道中轮转。)感着这般病疾,值①着这般时势,可是风寒暑湿,或是饥饱劳役,各人症候自知。(①值:遇到,逢。)人命关天关地,别人怎生替得?寿数非干今世。相守三朝五夕,说甚一家一计①?(①一家一计:一家人,一条心。)又无羊酒缎匹①,又无花红财礼②;把手为活过日,撒手如同休弃③。(①羊酒缎匹:是宋元时订婚的礼物。②花红财礼:结婚时男方给女方家的钱和聘礼。③把手为活过日,撒手如同休弃:承上句而来,说这种不是明媒正娶的露水夫妻,活着没有感情,死了也就算了。把手,携手,这里指活着。撒手,指死亡。)不是窦娥忤逆①,生怕傍人论议。(①忤逆:对父母不孝顺。)不如听咱劝你,认个自家晦气,割舍的一具棺材停置,几件布帛收拾,出了咱家门里,送入他家坟地。这不是你那从小儿年纪指脚的夫妻①,我其实不关亲,无半点?惶①泪。(①指脚的夫妻:指结发夫妻。①?惶:烦恼不安的样子。?,xī。)休得要心如醉,意似痴,便这等嗟嗟怨怨,哭哭啼啼。[这是全剧最长的一支曲子,对刻画窦娥的性格有着重要的意义。“空悲戚,没理会,……寿数非干今世。”这是第一层意思,窦娥先说人的生死是因果轮回,悲戚忧伤没有用。接着分析张父猝死的原因,“可是风寒暑湿,或是饥饱劳役”,不管哪一种,都属于正常死亡。最后说明“人命关天关地”,与别人无关,年寿取决于前世积德,与今世无关。窦娥在这里讲出一番大道理,用来宽慰婆婆,不要“空悲戚”。“相守三朝五夕……撒手如同休弃。”这是第二层意思,窦娥界定了蔡婆与张父的关系,“又无羊酒缎匹,又无花红财礼”,不是结发夫妻,“把手为活过日”,只是露水夫妻,“说甚一家一计”,不能把张驴儿父子当一家人看待。“不是窦娥忤逆,……送入他家坟地。”这是第三层意思,窦娥替慌得六神无主的婆婆出主意,“割舍的一具棺材”,“送入他家坟地”,好好地安葬完事。“这不是你那从小儿年纪指脚的夫妻,……便这等嗟嗟怨怨,哭哭啼啼。”这是第四层意思,窦娥对“心如醉,意似痴”“嗟嗟怨怨,哭哭啼啼”的婆婆提出了指责。总之,这段唱曲从多方面刻画了窦娥的形象:家中猝起变故,婆婆惊慌失措,乱做一团,窦娥冷静沉着,从容处置;窦娥既坚持不承认张父与蔡婆的夫妻关系,坚守了她封建节操的妇道,又敢干承认现实,合情合理地提出把张父好好安葬;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窦娥认为张父完全是正常死亡,与别人无关,与今世无关,在窦娥的心目中,只存在一个如何安葬张父的问题,她根本没有想到是张驴儿毒死了父亲,更没有想到张驴儿会反诬是她下的毒药,一场大祸即将来临。剧本通过这支曲子,全面铺展了窦娥的刚烈沉着,单纯善良,为剧情的突转埋下了伏笔。这支曲子语语明白如话,而言外有无穷之意。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评论:“此一曲直是宾白,令人忘其为曲。元初所谓当行家,大率如此;至中叶以后,已罕觏矣。”]

 

(张驴儿云)好也?!你把我老子药死了,更待干罢!(卜儿云)孩儿,这事怎了也?(正旦云)我有甚么药在那里?都是他要盐醋时,自家倾在汤儿里的。[唱]

 

【隔尾】这厮搬调①咱老母收留你,自药死亲爷待要唬吓谁?(①搬调:搬弄,挑拨。)(张驴儿云)我家的老子,倒说是我做儿子的药死了,人也不信。[做叫科,云]四邻八舍听着:窦娥药杀我家老子哩。(卜儿云)罢么,你不要大惊小怪的,吓杀我也!(张驴儿云)你可怕么?(卜儿云)可知怕哩。(张驴儿云)你要饶么?(卜儿云)可知①要饶哩。(①可知:当然,的确,多用于答话,有“不言而喻”之意。)(张驴儿云)你教窦娥随顺了我,叫我三声嫡嫡亲亲的丈夫,我便饶了他。(卜儿云)孩儿也,你随顺了他罢。(正旦云)婆婆,你怎说这般言语!(唱)我一马难将两鞍鞴①。(①一马难将两鞍鞴:比喻一个妇女不能出嫁两次,这是封建社会要妇女守节的说教。语出自成语“好马不鞴双鞍,烈女不嫁二夫”。鞴,bèi,将马鞍安在牲口身上。)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这里写张驴儿反诬窦娥毒死其父,并以此威胁窦娥允婚。剧本将宾白与唱曲交错来写,充分运用对比手法,从多侧面表现窦娥性格。张驴儿突然质问;“你把我老子药死了,更待干罢”,蔡婆顿时失去主张,窦娥立即机警地识破了张驴儿的阴谋:“都是他要盐醋时,自家倾在汤里的”。她对张驴儿的威胁毫无畏惧:“这厮搬调咱老母收留你,自药死亲爷待要唬吓谁?”张驴儿摆出歪理:“我家的老子,倒说是我做儿子的药死了,人也不信”,婆婆惊慌得劝窦娥:“你随顺了他罢”,窦娥虽然也知道这事儿有口难辩,但“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所以她严辞谴责:“婆婆,你怎地这般说话”。剧本通过窦娥与婆婆的对比,表现窦娥聪明机智,意志坚定,处变不惊。]

 

(张驴儿云)窦娥,你药杀了俺老子,你要官休?要私休?(正旦云)怎生是官休?怎生是私休?(张驴儿云)你要官休呵,拖你到官司,把你三推六问①!(①三推六问:反复审问。)你这等瘦弱身子,当不过拷打,怕你不招认药死我老子的罪犯!你要私休呵,你早些与我做了老婆,倒也便宜了你。(正旦云)我又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官去来。(张驴儿拖正旦、卜儿下)[张驴儿拿出“官休还是私休”这最后一招进行威逼,光明正大的窦娥毅然选择了官休:“我又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官去来。”剧本通过窦娥与张驴儿的对比,表现窦娥不畏强暴,不怕威胁,坚守节操的刚毅品德。窦娥对官府的盲目相信,又一次说明了她的单纯善良,为悲剧的发展作了铺垫。][第四场次“(孛老云)我吃下这汤去”至“(张驴儿拖正旦、卜儿下)”,这场戏写张驴儿父亲毒死之后,蔡婆慌得六神无主,窦娥却能冷静地替婆婆筹划,当张驴儿反诬窦娥毒死了他父亲,以“官休”还是“私休”威逼她允婚时,婆婆唬得“吓死我也”,向张驴儿求饶,劝窦娥“私休”,窦娥断然拒绝,毅然决定与张驴儿对簿公堂。这场戏是全剧的重大转折,它将戏剧的冲突由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对抗转为了窦娥与官府的对抗。如果说,剧本此前的主要内容是暴露当时社会流氓地痞恃强凌弱,趁火打劫的现实,歌颂窦娥不畏强暴,坚守贞节的美德,那么剧本此后则转入另一条线索,以衙门的暗无天日,官吏的贪污昏聩,和毒刑逼供──阶级压迫和黑暗统治为暴露的主要对象,矛盾冲突逐步推向高潮,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主题都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净扮孤①引祗候②上,诗云)(①孤:元杂剧官员角色名。②祗候:本是宋代武官名,后用来称呼地位较高的衙役,富贵人家的仆役头也有称祗候的。祗,zhī。)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①,在家推病不出门。(①刷卷:指元代肃政廉访使清查复核下级官员处理过的刑狱案卷。)下官楚州太守桃杌①是也。(①桃杌:可能是借用古代所谓四凶之一的?杌来骂这个贪官。《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诎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杌。” 杌,wù。?,táo。颛顼,zhuānxū。)今早升厅坐衙,左右,喝撺厢①。(①喝撺厢:指封建时代官吏升堂审案时,站在两厢的衙役大声吆喝,以威慑告状受审之人。厢或作箱,元代官府接受状词有撺箱。撺,cuān。)(祗候幺喝科)(张驴儿拖正旦、卜儿上,云)告状,告状!(祗候云)拿过来。(做跪见,孤亦跪科,云)请起。(祗候云)相公,他是告状的,怎生跪着他?(孤云)你不知道,但来告状的,就是我的衣食父母。(祗候幺喝科,孤云)那个是原告?那个是被告?从实说来。(张驴儿云)小人是原告张驴儿,告这媳妇儿,唤做窦娥,合毒药下在羊肚汤儿里,药死了俺的老子。这个唤做蔡婆婆,就是俺的后母。望大人与小人做主咱!(孤云)是那一个下的毒药?(正旦云)不干小妇人事。(卜儿云)也不干老妇人事。(张驴儿云)也不干我事。(孤云)都不是,敢是我下的毒药来?(正旦云)我婆婆也不是他后母,他自姓张,我家姓蔡。我婆婆因为与赛卢医索钱,被他赚到郊外,勒死我婆婆,却得他爷儿两个救了性命。因此我婆婆收留他爷儿两个在家,养膳①终身,报他的恩德。(①养膳:供养。)谁知他两个倒起不良之心,冒认婆婆做了接脚,要逼勒小妇人作他媳妇。小妇人元①是有丈夫的,服孝未满,坚执不从。(①元:同“原”。)适值我婆婆患病,着小妇人安排羊肚汤儿吃。不知张驴儿那里讨得毒药在身,接过汤来,只说少些盐醋,支转①小妇人,暗地倾下毒药。(①支转:支使离开。)也是天幸,我婆婆忽然呕吐,不要汤吃,让与他老子吃,才吃的几口便死了,与小妇人并无干涉①。(①干涉:关系。)只望大人高抬明镜①,替小妇人做主咱。(①高抬明镜:比喻官吏公正清明。)(唱)

 

【牧羊关】大人你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那羹本五味俱全,除了外①百事不知。(①除了外:除此之外。)他推道尝滋味,吃下去便昏迷。不是妾讼庭上胡支对①,大人也,却教我平白地说甚的?(①胡支对:搪塞。胡,胡乱,支对,应对。)[这个曲子写窦娥才来到官府所抱的期望。窦娥如同一般民众一样,天真地认为太守“明如镜、清似水”,可以明善恶、辨是非,照?她的“肝胆虚实”,能够还她一个清白无辜。这时的窦娥把官府看做为民作主的靠山,当作与社会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支柱,所以她敢于与张驴儿对簿公堂。剧本在审案之前让窦娥唱出这个曲子,与下面桃杌的审案过程和审案结果形成巨大的反差,以此来反衬官府的黑暗和凶残。]

 

(张驴儿云)大人详情:他自姓蔡,我自姓张。他婆婆不招俺父亲接脚,他养我父子两个在家做甚么?这媳妇儿年纪虽小,极是个赖骨顽皮,不怕打的。(孤云)人是贱虫,不打不招。左右,与我选大棍子打着。(祗候打正旦,三次喷水科)(正旦唱)

 

【骂玉郎】这无情棍棒教我捱不的。婆婆也,须是你自做下,怨他谁?劝普天下前婚后嫁婆娘每,都看取我这般傍州例①。(①傍州例:例子,榜样。)[这是窦娥受刑后又一次发出对婆婆的怨恨。在窦娥心中婆婆再嫁是引狼入室,自取灭亡。最后两句,窦娥劝天下妇女吸取她们的惨痛教训。]

 

【感皇恩】呀!是谁人唱叫扬疾①,不由我不魄散魂飞。(①唱叫扬疾:高声吆喝。)恰消停①,才苏醒,又昏迷。(①消停:停止,停顿。)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这支曲子通过写窦娥受刑的感受来让读者想象官场的残暴。“是谁人唱叫扬疾,不由我不魄散魂飞”,短短的一句唱词,写尽了衙门这个阎罗殿的阴森可怖。“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刽子手们打得窦娥昏死一遍又一遍。“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他们用尽了各种严酷刑罪,直打得窦娥“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这鲜血淋漓的场景,谁不会心惊肉跳,谁不会义愤填膺?剧本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官吏的凶恶,却把他们豺狼般的凶残暴露无遗,激起读者和观众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和仇恨。]

 

【采茶歌】打的我肉都飞,血淋漓,腹中冤枉有谁知!则我这小妇人毒药来从何处也?天哪!怎么的覆盆不照太阳晖①!(①覆盆不照太阳晖:即“太阳晖不照覆盆”的倒装。将盆倒扣着,阳光不能照进去。比喻封建官府的暗无天日,古代的冤案常称为“覆盆之冤”。)[这是窦娥哭诉心中的怨屈。如果说窦娥开始是怀着对官府的美好幻想来打这场官司,那么到了现在,吃了桃杌的无情棍棒之后,残酷的现实把她的幻想撕得粉碎,窦娥从期望官府主持正义的幻想中醒悟过来,官府原来是暗无天日的地狱,贪婪残暴的官吏让她蒙受了“覆盆之冤”。]

 

(孤云)你招也不招?(正旦云)委的①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①委的:真的,委实的。)(孤云)既然不是,你与我打那婆子。(正旦忙云)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孤云)既然招了,着他画了伏状①,将枷来枷上,下在死囚牢里去。(①画了伏状:指犯人在招认罪状的供状后面签名或画押。供状,伏罪的状子。)到来日判个“斩”字,押付市曹典刑①。(①市曹典刑:在闹市里执行死刑。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吓唬人民,往往在闹市中处死犯人。市曹:闹市。典刑:执法行刑。)(卜儿哭科,云)窦娥孩儿,这都是我送了你性命,兀的不痛杀我也!(正旦唱)

 

【黄钟尾】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①!(①漏面贼:形容坏人已经坏到使人一望便知,脸上像是刻了字一样。漏面,疑即“镂面”。宋代在犯人脸上刺字,称为镂面。窦娥在这里指的是张驴儿。)想人心不可欺,冤枉事天地知,争到头,竞到底,到如今待怎的?情愿认药杀公公,与了招罪。婆婆也,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窦娥在公堂上,被打得昏死多次,可是她不肯屈招,但是在桃杌要对婆婆动刑之时,不忍心婆婆受苦,于是招认自己“药死公公”,被太守桃杌判了死刑。窦娥于是唱出了这支悲愤的曲子。开头两句表现了窦娥对恶棍流氓张驴儿的刻骨仇恨:在生不能吃你的肉,死了也要剥你的皮!好一个宁折勿弯、至死不屈的硬骨头!中间五句是窦娥回想自己与张驴儿斗争,“争到头,竞到底”,自己拼尽了全力,最后却是这样一个结局,抒发了她无可奈何的哀怨。最后五句说明她屈招认罪的原因,表现了她对婆婆的爱。剧作通过这个唱段表现了窦娥爱憎分明的立场。](随祗候押下)

 

(张驴儿做叩头科,云)谢青天老爷做主!明日杀了窦娥,才与小人的老子报的冤。(卜儿哭科,云)明日市曹中杀窦娥孩儿也,兀的不痛杀我也!(孤云)张驴儿,蔡婆婆,都取保状①,着随衙听候②。(①保状:保释回家的文书。②随衙听候:随时听候衙门的传讯。)左右,打散堂鼓①,将马来,回私宅去也。(①打散堂鼓:官吏审讯完毕,击鼓退堂,称为打散堂鼓。)(同下)[第五场次“(净扮孤引祗候上,诗云)”至本折戏末尾,这场戏写太守桃杌审案,不察详情,滥用酷刑,酿成千古奇冤。剧作深刻地揭露了官场的腐败黑暗:视人命如草芥,滥施淫威,不能替百姓伸张正义,反而成为流氓恶棍的帮凶,置无辜百姓于死地。“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因此,一见到告状的就下跪。这里的一跪一起,一问一答是古代参军戏的遗迹,也即打诨,看起来滑稽可笑,实际上深刻地揭露了官场的腐败:封建社会的地方官都说自己是父母官,是养活老百姓的,是替老百姓作主的,因此要老百姓向他们下跪。这里反说告状的百姓才是地方官的父母,对官吏有养育之恩,因此向告状的下跪。这种夸张的手法,讽刺的意义很深刻。“人是贱虫,不打不招。”深刻地揭露封建官场的残忍,封建的官吏们只顾贪图钱财,百姓的性命在他们的眼里如虫豸一般,哪里愿意耗神费力细察案情?多少冤案就是因为屈打成招!“既然不是,你与我打那婆子。”这是太守桃杌审案的第二招,这一招更是奸诈无比、歹毒无比,她让窦娥陷入了二难选择的境地。如果窦娥不打婆婆,就无以证明自己的清白、无辜,那么就可以据此断定她是药死公公的罪人,判处死刑;如果窦娥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无辜而打婆婆,那就违背了封建的伦理纲常,就可以治她“不孝”之罪,此乃“十恶不赦”之大罪,也应判死刑。太守这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其结果无论如何,窦娥都是死罪。桃杌的毒打不能使窦娥屈服,但是这一招却使窦娥抵挡不住,善良的对婆婆十分孝顺的窦娥怎能忍心让婆婆熬受这样的毒刑!]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81106.html

相关阅读:提高高考作文写作能力的“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