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数学题就是学生做“思维体操”,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数学思想、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方法。同时,这也是教师检验自己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和指导学生做题的时候,要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把握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知,就应该在备课时认真研究例题和习题,从例题和习题中提炼数学思想和方法,要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为目的。现就这一点,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认真钻研例题、习题,可以帮助教师掌握教材的深度与广度,有助于教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认识。由此,教师就能更加明确教材的目的,丰富教学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研究例题、习题,有利教师熟悉问题解答的程序,了解它的难度和困难所在,估计出一般学生解答所需要的时间。这样在新课或习题课上,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更合理地安排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既充分利用时间,又不使学生感到难于消化,有些初任教的教师,一节课的教学计划不是完不成,就是内容讲完了但时间还有余,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课时。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教师对例题、习题不熟悉,不能合理地对例题进行繁略增删,以及对学生课堂练习所产生的情况估计不足造成的。由此说明,钻研例、习题对数学教师是很有必要的。
再者,通过研究例、习题,教师可能亲身体会一些易被忽视的问题,了解一些在应用时难于分辨的混淆。因为一些知识,理论上讲授似乎不难理解,一旦到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就懵了。教师如能掌握这些情况,就能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尽可能联系一些实例,变化条件,把抽像的东西引伸开来,化难为易,把问题讲深讲透。
另外,经过认真钻研例、习题,可以精选例题、习题,以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带动一般。至于结合学生的具体知识水平,因材施教,恐怕也不能缺少对例、习题的钻研吧!
二.教师钻研例题、习题,便于更好地安排课堂练习、课外作业,习题课上,更好地选择复习题、课外兴趣小组引深课题,从而达到充分利用教材上的题目,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和培养能力的目的。
经过研究习题和例题,教师能够了解题目涉及的知识范围、技能水准,得出各个题目的考查目的,对教材上的习、例题进行分类:直接应用定义、公式、定理、公理,来解的有哪一些;较灵活地应用新旧知识解答的有哪一些;应用知识较广的,技巧性、综合性较强的又有哪一些,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在处理方法上,有的可选为例题有的可做为口答题,有的可列为课堂板演题,有的则可布置于课后去思考、笔答,等等。这样不但充分发挥各个题目的作用,而且可以大减轻学生作业上的负担,这样,只有教师跳题海研究例题、习题,才能使学生跳出题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一些结构类型有内在联系的习题,教师加以归纳,给学生讲解,组织探讨,可培养学生的归纳抽象能力。比如对于(x+y)2=?这道题,就可以把它同(x+y)2=? (x+y)4=?……等放在一起,进行展开、对比、归纳,让学生去探讨其规律,引导学生推出其系数变化的杨辉三角形。
可以通过一些习题,引入一些典型的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有计划地、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以达到开阔思路的目的。
很显然,要做到上述几点,如果没有教师备课时,对习、例题的认真研究、分类,那就根本无从谈起。
三.认真钻研习题、例题,可以预计学生在做题时,可能忽略的总是可能产生的总是和一题多解的情况。这样在遇到特殊情况时,教师就不会束手无策,否则,一旦学生提出新问题,虽然教师知道学生错、对在何处,可是由于没有对此认真探讨,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就难于讲透彻。
教师还可通过钻研例题、习题,精通解题方法,掌握丰富地解题技巧,练好基本功,特别对于青年教师来讲,可以由此积累资料与经验,是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一个好途径,也是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教师把例题、习题研究作为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思维的目的,可以使学生通过会做一道题,达到会做一类题,通过学生会做一类题,达到会做题的目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813950.html
相关阅读: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