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内容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领域。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选修两类课程构成。必修课程包括3个模块,即地理1、地理2和地理3。选修课程包括3个模块,即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如何学好高二地理知识呢?我们需要掌握三个层次的规律。
第一个层次:直观理解
初中地理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还是记忆一些地名和地理现象就基本可以过关了。有的同学在初中地理没有认真学,到了高中连长江、淮河和黄浦江哪个靠南哪个靠北都搞不清楚。也需要从这个层次开始补习。
这个层次的核心是要把地理知识和地图对照起来,做到直观理解。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世界地图这三个地图应该反复的看,当成课外书来细细品味。我在读初中的时候我书桌旁边的墙上,就有一个立体的塑料版的中国地形图,做题或看书累了,就凑过去看看,还会拿手摸一下,感觉不同的地形地貌。真的觉得很有意思。我一直是觉得浅显的地理书是可以当课外书来读的,非常有趣。
在整个地理学习过程中,都要对书上出现的各种地图彻底理解,做到看到图就知道它在说什么。心里有图,把地图和地理知识(地形、气候、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等)对照起来,这是学好地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这一点都还没有做好的,需要理解回到课本,从头开始梳理一些课本上的各种地图。
第二个层次:把握地理规律
到了高年级,自然地理的一些知识就会变得抽象起来。很多人地理学不走,就是这一关过不去。习惯了低年级背地名的学习方法之后,到了学习地理规律的时候会非常不适应。比如在学习在学大气这一单元时,对气压梯度力这个概念的理解,就不是靠背地名能解决的了。
这个层次,强调的不是背诵,而是理解记忆。我们要把地理当成物理来学习,从最根本的大气压力的知识开始,逐步来理解气压梯度力这个概念。我们要相信地理是有规律的,地形地貌的形成、白天黑夜的变迁以及其它各种自然现象,都是在物理规律的支配下进行的。把握好了这些规律,杂乱无章的自然地理理解就会变得清晰起来。
在这个层次,《系统学习完全工具》中介绍的系统思维导图就可以发挥威力了。通过画图的方式整理知识体系,把握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可以加深理解、梳理出清晰的思路,而且也就让知识变得很容易记忆。
能否从第一个层次过渡到第二个层次,是高年级同学能否学好地理的关键。一定要改变低年级地理靠背诵的习惯,转为理解彻底理解,我们才能真正学好高年级地理。
第三个层次:综合运用
把自然地理的规律梳理清楚之后,再来结合地图学习和理解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就会变得舒服很多。有了地图、有了地理规律,这个时候看什么地理问题都可以很轻松了。
比如:在复习我国南、北方差异时,可从位置、范围、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资源、农作物、农业基地、工业基地或地带等方面列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复习英国、日本地理,可从位置、范围、自然条件、工农业发展状况,首都和主要城市等方面列表进行综合比较。这些东西,看起来很复杂,实际上分解开来之后,就是两点:一是地图上的空间关系,二是受地理规律影响的经济社会关系农作物的种类是由地形、气候等决定的,首都和城市分布也和地形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
换句话说:第一个层次是以地图学习为核心,适合低年级学习;第二个层次是以规律的理解为核心,适合低年级像高年级的过渡;第三个层次是把规律和地图结合起来学习,是对高年级的要求。一次做好这三个层次,我们就一定能学好地理。
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还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最后我想在说一个问题,有的同学们觉得地理特别抽象和生活没太大关系,我想说,生活之中处处有地理,时时有地理,例如阴晴冷暖,昼夜更替,日长日短,抽洗脸池子按钮的旋转,冬夏季节影子长短等等,都有地理的影子,因此地理就在我们生活中,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学好地理其实真的不难,大家一起努力加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814148.html
相关阅读: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海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