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取向,基因说了算?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同性恋早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儿。无论什么历史时期、文化背景,它都存在。更令人惊奇的是,这种现象不仅仅是人类专享,甚至动物中也存在。

对于同性恋的形成原因,科学研究的脚步从未停止。研究人员从社会、家庭、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索,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993年,美国遗传学家Dean Hamer首次提出的“同性恋基因”(gay GENE)理论,为同性恋的成因探讨开辟了一个新方向,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备受质疑

20多年前,在一项引发科学和文化之争的研究中,作为分子生物学家的Hamer通过鉴定出X染色体上的一段DNA(称为Xq28)有可能与同性恋形成有关,据此提出了关于“同性恋基因”的第一个直接证据。

此后,全球的科学家一直尝试用不同的科学方法来验证或推翻这项理论。

之后的几项研究虽未能证实Hamer的观点——基因巧妙地影响一个人的同性恋倾向,但是目前为止的一项最大的独立复制研究,在对409对同性恋兄弟进行研究后,证实了“同性恋基因”的存在。

“当你第一次从整个基因组中发现某些东西的时候,你总是想知道这是否纯属偶然。”Hamer说。他在退休之前,一直在位于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从事这项研究。他认为,这项新研究“绝对能澄清此事”。

然而,其他一些人仍然怀疑Hamer的研究结果,他们认为这项研究的最新证据仍然很薄弱,没有说服力。而且研究仍然没有确定出一个与同性恋相关的特定基因,以便日后能进行更仔细的研究。

有力还击

回溯到1993年,Hamer的最初研究成果,为“同性恋并非后天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持。

但是其他的一些研究非但没有复制出这样的研究结果,还让一些人产生了推测:同性恋基因检测很快就会进行,由此可能导致更多歧视。

而另外一些人则对同性恋者具有生物学基础这个前提假设进行攻击。

“很长一段时间,如果你搜索我的名字,会发现一些右翼宗教网页说我是一个骗子。”Hamer无奈地表示。

但这项近日发表在《心理医生》期刊上的最新研究却给了Hamer极大的鼓励。

该研究是由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家J. Michael Bailey和美国北岸大学健康系统研究院的精神病学家Alan Sanders领导开展的。

Bailey一直就基因与同性恋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他说,他是秉持怀疑的态度走进了这一领域,主要是因为Hamer此前已经对38对同性恋兄弟进行了研究。

“我认为Dean完成了一项很好且小型的研究。不过如果要我打赌,我会赌我们无法复制出它。”

2004年,Bailey开始招募至少有两名男性同性恋兄弟的家庭,计划进行遗传连锁分析,搜索具有相同性状的家庭成员间共同的DNA区域。结果,DNA分析显示,在Xq28和8号染色体的一个区域看到了连锁,而这是在Hamer过去的研究曾强调过的。

Sanders说:“这动摇了性取向是一种选择的观点”。Bailey指出:“我们的研究表明,性取向可能受基因控制,现在已有证据证明,有两个区域会影响男性的性取向。”

Hamer终于感觉了“被证实、被认可”的美妙滋味。

不过,在《心理医生》杂志上刊登的文章也没有完全否定环境的影响。文章中写道:“基因的作用不完全是决定性的,肯定还有一些环境因素”。

孜孜以求

位于弗吉尼亚州的弗吉尼亚邦联大学精神病遗传学家Kenneth Kendler是《心理医生》杂志的编辑。他表示,收到一份关于遗传连锁分析的研究确实令人感到吃惊。因为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所谓的全基因组关联 (GWA)研究取代,GWA的方法可以将一种特定的基因与群体的某种特性关联起来。

“这是一个在GWAs世界里很少看到的连锁研究。”Kendler说,但是他认为,这项研究“真正地推动了该领域向前发展”。

尽管如此,Sanders承认至少有一个杂志拒绝了这项工作。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遗传学家Neil Risch指出,Bailey和Sanders在新研究中报道的连锁分析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999年,Risch也进行了合作研究,但是并没有发现Xq28与同性恋的关联性。

Sanders承认,在8号染色体上,用一个孤立的遗传标记鉴定出了最强的连锁,跳过了显著的阈值,但在Xq28上的连锁尚不清楚。不过,他认为,相邻标记物似乎以很高的比例在多对同性恋兄弟之间共享,这一点也支持了上述的情况。

“搜集的证据都指向”Xq28和8号染色体,他宣称。

Bailey和Sanders有可能很快就会有更多的数据来支持或反驳他们的研究。现在,他们正致力于一项GWA研究。基于当前发布的最新研究结果,“在这两个区域存在的一些基因看起来很有前景”,Bailey说,“但是在有人找到这个基因之前,我们还无法获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821201.html

相关阅读:埃博拉病毒研究取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