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真题研究以及教学启示
一、试卷总体评价
高考是湖北省进入新课标以来第三次高考,该卷依据地理新课标,坚持地理学的一般原理,以图形为载体,重点考核了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重视基础,考察能力。
仔细研读新课标文综地理试题,题型稳定,总体感觉难度适中,仅客观性试题7,9题较难,主观性试题36题难度较大。整张试卷知识点分布合理,基本上体现了高考试题稳定中有所创新和突破的发展思路。从整体来说,的试题注重考查考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能力及考生的人文素养,突出了地理学科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
二、试卷结构
新课标文综试卷地理部分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包括11道选择题和2道综合题,其中选择题为第1—11题,每题4分,计44分;综合题为第36题和37题,计46分;选修部分共3道综合题,分别是第42题旅游地理,第43题自然灾害,第44题环境保护,要求考生从中任选一题作答,计10分。地理试卷总计100分。
第1-3题 考察太阳辐射地区差异的决定因素,太阳能发电站的影响,太阳高度角的大小。知识点多,考察范围广。
第4-6题 考核交通区位选择的因素。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对实际生产的指导作用。
第7-9题 本组题是整张试卷中最具有创新的题目,体现了地理学科理科化的倾向。要求学生具备分析数据的能力。
第10-11题 考核人口的增长状况。难度较大,第10题不仅要求学生从已知图形中提取迁移人口的数量和迁移比例,还要根据公式计算。第11题要求根据第一题得出的结论进行计算,所以10题错了,11题很难对。
第36题为综合题 是必修3中荒漠化的一个缩影,考察了沙源地,起沙的原因,风沙的危害,以及防治的措施。本题以图形为背景,第(1)小题的答案就在图形中,第(2)小题考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风沙的形成与当地很多因素有关,第(3)小题和第(4)小题考察内容非常细致,需要一定的生活常识。
第37题 第(1)小题考查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第(2)小题考察工业的不利优势区位条件;第(3)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发表不同的观点,只要能正确说明理由即可。这也是新课标高考的一大亮点,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42题属于旅游地理 考察了青藏高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气温、气压、风、太阳辐射,实质是在考察气候的各个方面。需要学生建立回答气候包括哪些方面的知识结构。
第43题属于自然灾害 考察地震灾害(原生灾害)带来的滑坡、泥石流(次生灾害)。
第44题属于环境保护 第(1)小题考查切沟对耕地的危害;第(2)小题考查防止的措施。
试卷中自然地理部分分值为48分,人文地理部分分值为52分,基本上是1:1。自然地理中弱化了往年必考的气候和水文,强化了宇宙中的地球;人文地理中一如既往强调区位和人口。
三、试题特点
(一)考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干知识
本试卷中,地理主干知识突出,区位分析、人口、等值线、气候、地形、等均为中学地理教学中重点内容。
其中,区位、人口考察的内容非常广。大气、水是地理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地理学科的重要方面,这次直接考察的少,主要隐含在大题36、42题中,但不排除明年会直接出题,而且直接出题的概率较高。区域地理是载体,是自然和人文地理的背景。
通过考查学科的核心内容和主干内容,体现最基本的地理学科素养,对高中地理教学起到明确的导向作用。
(二)重视基础知识,回归原理
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考生回归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强调基本技能和方法的灵活运用。
如选择题第1题,太阳辐射强弱的影响因素:纬度,地形,天气。学生只需要在中国地理的背景下,了解四个地区的分布位置,就可以做出判断。第3题,间接考察太阳高度角与塔影和塔高的关系,然后对太阳高度角进行简单的计算,计算太阳高度角的点均为学生熟悉的二分二至日,自然降低了试题的难度。第6题,新疆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绿洲沿岸,答案很明显。第10题和11题,考察总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和人口机械增长的简单数理关系,只需要融汇贯通概念即可。37题,沙特阿拉伯地区,42题青藏高原地区都是我们熟悉的地点,很多答案我们都熟背了,可以说是条件反射式写答案。
(三)考察能力
1.注重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选择题第4题,铁路的布局与哪个因素有关。需要学生具备从等高线图中获取地形为平原的信息,而铁路的修建因素有地形、水源、地质条件、土壤以及聚落条件,两者结合可以得出正确答案。选择题第8题,直接从数据推出地下生物量中草本和灌木此消彼长。综合题36题第(1)问沙源情况,直接从图中读出河流携带泥沙在下游沉积,枯水季节河滩泥沙外露,或湖底泥沙在枯水季节外露即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题42题,到青藏高原地区旅游需要带哪些生活用品。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青藏高原地区自然地理环境非常特殊,其特殊性表现在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压低;太阳辐射强;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大风天气。根据这些地理知识来解决旅游过程中必须携带的物品问题,体现了与生活有用的地理。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综合题36题第(2)问,说明沙源起沙的原因。沙源起沙与当地气候、水文、植被以及风力状况有关,学生要想得全分,需要充分了解当地自然状况。 综合题37题,第(1)(2)问分析工业区位选择的有利区位条件和不利区位条件,需要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基本的阐释。
4.论述和讨论地理问题的能力。
综合题37题第(3)问讨论甲、乙两地危害的轻重,需要学生从多角度对两地进行分析。充分考察;额学生论述和讨论地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高考地理新课标卷试题考查考生快速、全面、准确地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演绎、推理、综合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评价考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的目的。
四、教学建议
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对我今后的教学具有很大的启示。在以前的教学中,通常都会将必修1、必修2、必修3的内容孤立起来,原因在于每本教材的侧重点不同,必修1重视自然规律,必修2重视人文规律,必修3注重案例教学,其实在每一个案例中都会要求我们分析自然状况和人文状况,这样看必修3可以与必修1、2联系起来。必修3的特殊性在于从时间这个轴线告诉我们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处在一种动态的非平衡中,如何建立起两种的动态平衡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这让我对必修1、2进行反思,其实人类就是在破坏了大自然本身的自然规律和一些人文规律的基础上才产生了这么多的问题,正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必须在尊崇自然规律和人文规律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
必修3的案例来自于我们所学的区域地理,也是所有考题的背景材料,因此区域地理显得尤为重要。高考试卷中一共7附图,4附图是以区域地理为背景的。所以学好区域地理成为重中之重。地理学中规律和原理只有与一定的区域结合,才能体现其区域性,也让规律和原理变得鲜活和生动。
图形是地理学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图形读懂了,才能提取信息,信息提取准确,才能与一定的规律和原理相结合,进而进行一定的分析、推理、归纳和演绎,这样知识就活了。
在高三一年要得到复习效果,无捷径可以走,但方法是决定效益的关键。我想以后我会在教学中逐步实施下列方法。
(一)狠抓基础,狠抓落实
1.把每课知识点罗列出来,并让学生记忆和理解
定期检查学生记忆和理解的效果。检查记忆具体的方法为听写或者是找同学背诵。检查理解的方法为让学生讲题目,在讲题的过程中看学生能否将知识点渗透进去。
2.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抓过关、抓细、抓深入
像知识点一样,概念、原理也需要背诵和理解,具体的做法为规定时间,让学生做题,讲题,纠错,在做题的过程中体会原理的应用。
3.建立知识结构
建立章节知识结构,问题知识结构。通过建立知识结构,让学生建立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是学生地理思维的基础,掌握了知识结构,就掌握了知识能力。
由于过去的一年是艺术班的教学,没有进入二轮复习,因此对结构的理解也不深入,在新的一轮复习中,我会坚持总结知识结构,也要鼓励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相信长此以往会让自己,让学生的知识变得有序,头脑变得聪明。
(二)抓能力
基础和能力应同时起步,在平时的教学中,重在训练学生读图,画图,描述图的能力,逢图必读,逢图必讲。在前面提到的记忆和理解知识点、理解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这还不够,还要加强图形的训练,达到看到一张图,学生心里满是基础知识和原理的效果,显然,图形在这里体现了一定的载体作用。
识图能力的培养并非朝夕,需要长期的训练,针对我校学生,需要降低难度,先易后难。在地图中,有很多的类型,如:景观图,地形图,区域图等,景观图是最近考试的热点,需要学生注意,也是最容易切入的一种图形,跟我们生活实际练习紧密,因此我会定期找一些景观图让学生看,让学生逐渐建立兴趣。
(三)抓教材
教材是我们知识的根,一定不能丢,教材上很多经典的表述都值得我们去模仿,重要内容学生要一字不落地背下。
地理网有全面的地理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830573.html
相关阅读:32省代表河流名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