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兼修的民国才子
三十年前在贵州,曾因奇异点生愁。如今老去申江日,喜见故人争上游。
这首颇有杜工部之沉郁的七绝,并非出自哪位文人之手,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数学家苏步青。1972年12月7日,苏步青的学生、著名数学家张素诚,因《数学学报》复刊之需,到上海拜访老师,苏老在赠给门生的《射影几何概论》(英文版)一书扉页上,题了这首诗。
苏步青在科研和教学上取得了令世人叹服的光辉业绩,26岁就发现了四次(三阶)代数锥面,被学术界誉称为“苏锥面”。后在“射影曲线论”“射影曲面论”“高维射影空间共轭网理论”“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等方面都取得世界同行公认的成就,特别在著名的戈德序列中的第二个伴随二次曲面,被国内外同行称为“苏的二次曲面”。他还证明了闭拉普拉斯序列和构造(T4),被世界学术界誉称为“苏(步青)链”。因此,德国著名数学家布拉须凯称苏步青是“东方第一个几何学家”。
在苏步青崭露头角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数学界涌现了一批新星。从内因来看,当时国内积贫积弱已久,经历一系列文化启蒙运动,有志青年愈加感到经史子集于救国无益,弃文从理,转而投身现代科学,而“数学为现代科学之先锋”,吸引了不少优秀人才。从外部条件来看,自1910年开始,一些优异学子陆续获得官派留学的资格,得以师从世界级数学大师,接触系统性的现代数学教育,开拓视野,因此出现了一批取得国际影响的数学家。
苏步青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读书时,他的数学老师曾留学日本,开启了他对数学的兴趣。当时苏步青用20种不同的方法证明了一条几何定理,展露出极高的数学天赋,被保送日本留学。
1924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师从著名几何学家洼田忠彦教授。1927年大学毕业后,他免试升入该校研究生院。在研究生时期,苏步青在一般曲面研究中发现了四次(三阶)代数锥面,论文发表后,在日本和国际数学界产生很大反响。
在苏步青求学日本的同一时期,1922年,朱公谨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院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哥廷根大学是当时的世界数学中心,世界数学巨匠高斯、黎曼、希尔伯特等先后在这里执教,由他们形成的“哥廷根学派”在近代数学史上长期处于主导地位。
朱公谨在哥廷根师从希尔伯特的大弟子柯朗。柯朗也是世界著名数学家,长期在哥廷根大学执教。朱公谨不仅受业于柯朗,还亲耳聆听过数学大师希尔伯特、龙格和兰道的教诲。经过近5年的发奋攻读,1927年他在柯朗指导下,以论文《关于某些类型的单变量函数方程解的存在性证明》取得博士学位。
稍晚一些时候,另一位注定大放异彩的数学家踏上了留学之途。1935年,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访问中国,他注意到华罗庚的潜质,向当时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极力推荐。1936年,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度过了关键性的两年。这时他已经在华林问题上有了一些成果,并受益于英国的哈代-李特伍德学派。他有至少15篇文章是在剑桥时期发表的,其中一篇关于高斯的论文为他赢得世界性声誉。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佼佼者都谢绝了国外优厚的研究条件,毅然回国,投身于中国的数学教育和研究事业。
1931年3月,苏步青以优异的成绩荣获理学博士学位,国内外的聘书像雪片似的飞来,苏步青一一谢绝。因为两年前陈建功获理学博士位时,曾约苏步青到条件较差的浙江大学去。苏步青说:“你先去,我毕业后再来。让我们花上20年时间,把浙大数学系办成世界第一流的数学系……”
他的确实现了诺言。自1931年到1952年,苏步青在浙大培养了近100名学生,在国内10多所著名高校中任正副系主任的就有25位,有5人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欧美、日本的数学家称他和同事们为“浙大学派”。
朱公谨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获数学博士学位后,朱公谨怀着为祖国效力的抱负和志向,当年就回到上海。1928年交通大学成立数学系,朱公谨受聘教授并首任系主任。朱公谨长于数学分析,其研究偏重于实用及结合物理方面,如偏微分方程、积分方程、理论力学等,当时国内数学界对此有专长者为数不多,加上他受到希尔伯特、柯朗等著名数学大师的真传,所研究的变分问题又是新学科,故深受国内学者推崇。
1937年,华罗庚也学成归国,回到清华大学担任正教授,后来抗战爆发,他随学校迁至昆明,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执教,直至1945年。
民国时期的那一辈数学家,爱国之心拳拳,醒世之才昭昭,不仅数学造诣不俗,赖于从小打下扎实的文史功底,具有良好的国学素养,几乎个个是文理通才。
苏步青诗词造诣深厚,13岁学写诗,读初小时常骑在牛背上诵读《千家诗》,每次出差,提包里总放一两本诗集,如《杜甫诗选》等。浙江大学内迁湄潭时期,他和数学大师钱宝琮等创设湄潭吟社,在国难当头的日子里,学者们在诗中寄托忧国思乡的情怀。1944年,苏步青以“游七七亭”为题作一诗:单衣攀路径,一杖过灯汀。护路双双树,临江七七亭。客因远游老,山是故乡青。北望能无泪,中原战血腥。
他们还自费出版了《湄潭吟社诗存第一辑》,收录各家诗词约100首。在苏步青96岁高龄时,北京群言出版社出版了《苏步青业余诗词钞》,共收近体诗444首,词60首。
苏步青以吟诗作对为长,朱公谨则有一支生花妙笔,善于撰写数学小品文,刊于报纸,为老百姓“普盲。”
朱公谨回国之初,人们普遍教育水平较低,数学基础相当薄弱,他在教学之余,自1927年起在《光华学报》连续发表“数理丛谈”的文章,这些文章通过学者和商人的对话,以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实数理论、复数、群、射影几何、几何学原理及来源、微积分以及统计方法等。文章后来结集成册,由商务印书馆列为“算学小丛书”和“新中学文库”出版,自1935年出版后,到1948年8月已印6次,深受读者欢迎,具有广泛影响。
当时的中学生几乎无人不知这套书,著名数学家冯康就是其中一个。冯康在高三期间仔细阅读了“数理丛谈”,令他眼界大开。他首次窥见了现代数学的神奇世界,深深为之着迷,而这无疑成为冯康后来献身数学并成为著名数学家的重要契机。著名艺术家、文学家丰子恺先生在谈到他早年生活时,也曾经说到他对“数理丛谈”的喜爱和痴迷。
近代有名的教育家胡敦复、胡明复兄弟,也以博学多才著称。胡敦复被誉为“全能教授”,在创办私立大同大学的困难时期,哪门课没有人教,他就去顶,凡“数学”“物理”“国文”“英文”“哲学”“拉丁文”甚至“声韵学”,他都能教。
据长子胡新南回忆,胡敦复唯一不懂的是化学,也只有化学系没有他可教授的课程。因此胡新南报考大同大学时,特意选了化学系,以避开父亲的严格管教。谁知他最终还是没能逃掉,因为大一新生有一门必修课——逻辑,教授这门课的正是父亲。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832541.html
相关阅读: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