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准数学教学中“度”的节拍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目前在新课程教学的第一线,一些不“恰当”的、“走极端”的教学行为是存在的,这些教学行为违背了新课程的新理念。因此打准数学教学中度的节拍由为重要。一、打准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节拍二、打准数学课堂教学中讨论的节拍三、打准数学课堂教学中质疑的节拍四、打准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外延伸的节拍。总之,只有把握好了数学教学中的度,才能让学生从教材这座独木桥走向无限延伸的宽阔大道,这样学生才拥有了自由翱翔的数学天地。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提问 讨论 质疑 延伸节拍

新课标,新理念,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应该怎样做?对我们以往的教学方法应该进行哪些改进,以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应该怎样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反思。目前在新课程教学的第一线,一些不“恰当”的、“走极端”的教学行为是存在的,这些教学行为违背了新课程的新理念。因此打准数学教学中度的节拍由为重要。

一、打准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节拍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技能,它在教学中使用广泛,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基础,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方法和手段。但是不是每一个问题都对我们的教学有帮助:一、提问过多,往往会出现一些无价值的提问,这势必占用教学时间,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二、提问过多,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不可能很充分,结果即便某些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回答了,但大多数学生仍然处在思考中,根本没有在听同学的回答,导致教学实效差;三、提问过多,所提问题过细、过简单,学生一听即答,结果提问变成了形式主义,影响教学效果;四、提问过多,容易使教师总是处在课堂舞台的中心,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最终导致“满堂灌”走向“满堂问”。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其注意力,激活其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提问应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这里也有个“难”得适“度”的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其次是量“度”,提问设计的语言要准确、明确,既具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切忌颠三倒四,含糊不清,不合逻辑,使学生无法领会教师给出的学习信息,给学生的思维造成不必要的障碍;此其精“度”,提问的时候,问题与问题之间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而深、层层递进。这样才能迫使学生进入角色,探求真知。为了帮助学生“起跳”,还可作一些适当的铺路架桥,以扶持学生由此及彼;此其梯“度”,提问应有较大的思维容量,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扣准问题的重点,吃透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使之环环相扣,一脉相承,对问题作一定的“浓缩”,这样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强烈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学生情绪盎然愉悦,课堂气氛活跃;此其跨“度”,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意,要讲究感情色彩,力避陈旧套路,开拓出一种别开生面的境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以迸发。

二、打准数学课堂教学中讨论的节拍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理念的核心,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补充。与之相适应,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也成为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这里我把它称之为讨论式教学法。不少课堂讨论存在着以下问题:

其一、怎样组织合作学习,教师本身也不大清楚。通常的做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组织分组讨论,小组的分配也是按座位临时分成四人或六人一组。大多数学生对要讨论的问题还摸不着“头脑”,无事可做,游离其外。纵观“全局”,还是班上的少数学生在说。显然,这样的讨论流于形式。

其二、讨论的时间过短,有些讨论时间少于2分钟,学生在叽叽嘎嘎地说,谁也听不清楚。讨论的安排过于频繁,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进行小组讨论。

其三、课堂上小组讨论后,教师往往会安排小组代表汇报,由于教师指导没跟上,“代表”汇报每人说的时间长,相互重复,这时教师又不好打断,往往是一节课就这样“说”过去了。

怎样掌握课堂交流讨论中的“度”呢?首先要弄清“合作学习”与“交流讨论”的本意。合作学习的本意是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的能力。交流讨论有两个层面:用数学的语言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倾听他人的思路,从中得到启发,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思维。从内容上看,讨论交流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生长点处,针对学习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处,针对学生碰到疑难、单独解决有困难或学生因观察思考问题角度不同有异议处等。从形式上看,合作学习可以同桌、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采取全班集体交流的形式进行。

把握课堂交流讨论中的“度”,就是要:

(1)恰当地安排时间。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讨论交流时间要充分,但不能过于频繁,过于频繁就会削弱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反馈,同时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之,如果在学生还没有充分展开讨论交流时,教师来个“紧急刹车”,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去讨论有价值的问题,对于一些无讨论价值的问题,教师应适时点拨,以免浪费时间。

(2)恰当地进行分组。把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会表达的和不善表达的,性格活泼的和性格内向的进行有机组合,让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共同进步。讨论后可让不同类型的学生代表本组发表意见,说得不全面时可让较优秀的学生进行补充。这样就打破了课堂模式单调的局面,使学生间有直接交流合作的机会,真正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三、打准数学课堂教学中质疑的节拍

“质疑”可以使教师更加全面、精确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疑难杂症,变“全盘授与”为“对症下药”。对学生而言,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疑惑能够得到解决,变“自觉学习”为“自主学习”,必然学有兴趣、学中提高。正所谓“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即要无疑”。学生在这种思维的矛盾体运动中,能力就会有长进,也正体现了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质疑出现在数学教学中有时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对教师来说,如果学生的质疑与教学要求无关,甚而刁钻古怪,就会直接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思路。而学生如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使课堂冷场;或受强烈求知欲驱使,构设矛盾,提出了问题却最终没能得到满意的解答时,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就会大受影响。因此,课堂上常出现质疑流于形式的情况。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关键还在于把握质疑与教学之间“度”的问题。恰当地处理好这个“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心理,学生乐于思考,在教师适时点拔下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当然,这个“度”不仅取决于教师精心、专心钻研教材的深度,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的力度;也取决于学生学会质疑的尺度、自己解疑的程度。从而使“质疑”落到实处,铺设出学生“会学”的道路。

四、打准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外延伸的节拍

我们提倡并进行课外延伸,是想借助这个手段达到数学教学的较高层次的目标,即最大程度上的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因此,课外延伸是否到位,不在于就某一节课或某一知识点向课外延伸的多与少,所花时间的长与短,而在于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的程度的深与浅。因此,数学教学课外延伸应把握好延伸的“度”。

1、吃透教材,延伸须以教材为本。新课程数学教材大都是经提炼的,具有典型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数学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离开了教材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因此,怎么延伸,向哪个方面延伸,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达到什么样的延伸目的,都要以教材为本。当然在大力提倡向课外延伸的同时,也要反对为了延伸而对教材采取蜻蜒点水般提示一下的做法。

2、明确知识点,找准课外延伸的衔接口。新课程理念明确要求我们向课外延伸不仅仅在于让学生知道有哪些,而是着眼于要学生具备什么,学会什么,从而在某一方面从狭小走向广阔,从无知走向多识,从无能走向基本能和很能。因此,我们就要冷静思考,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教学实际确定延伸的角度、方向。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日积月累,数学的综合素养才能得到较大提高。

3、激发学习兴趣,选取适当的延伸材料。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课堂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喜闻乐见的适当的学习材料。鉴于课堂时空的局限,我们应从众多的材料中选择最能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作为延伸材料。给学生提供的课外延伸材料,一般应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主,以便正面引导学生。

4、服务课堂,深化理解。与教材中的知识点有关的课外知识很多,完全可以发动学生去收集,不仅增长了学生见识,也有助于理解课文。真正让课外延伸服务课堂,又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综观以上几点,只有把握好了数学教学中的度,才能让学生从教材这座独木桥走向无限延伸的宽阔大道,这样学生才拥有了自由翱翔的数学天地。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839398.html

相关阅读:六个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应注意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