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标将出台 2017中考生该关注哪方面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在新的综合改革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自身哪些方面成长?尤其是2017中考生来说,新的高中课程标准将在今年制定完成,将会不一样。在继续保证将课程开全开齐的基础上,这次的综合改革与以往也有不同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对教育、对课改有新的认识,有些误区需要及时纠正!

减负并不等于简单地降难度、减容量

这次的课改实行学科选择,这种学科的选择要比以往学科内模块选择的力度更大,也更加的务实,这其实是一种减负的体现。那么,我就要纠正一部分对减负的认识,减负并不是让所有学生的学习降低难度,减少容量。而是要减掉过多的不必要的、被动的和死记硬背的知识学习,这并不妨碍让学习能力强的,追求高的学生多学一点。

所以选择科目的最大价值就是朝着贴近学生发展的需求,朝着学生发展目标的方向努力。让能力强的能够有条件、有制度保障,他学的更快,学的更多,更能够凸显优势。相反暂时没有凸显优势的学生也不要觉得落伍、自卑,他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促使他去培养自己的优势。这种差异是方向性,并不是知识量方面的。比如说:你更侧重于人文、我更侧重于信息、他又更注重于理工,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并没有高下之分,不像过去好的学生就是要求全部成绩优秀,差的学生几乎就是全部不行,所以保证学生课程选择是这次课程实施的底线。

比如高中历史课程,必修课程设计为一个模块,计划开设一学年。比现行高中必修课程三个模块开设三个学期而言,似乎压缩了课程容量,但课程内容由专题史改为中外通史,是课程观念的变化。从学业质量的角度,通史的必修模块面对合格性学业水平测试,只要求达到水平一、二的要求,似乎难度降低了,但更加注重学生历史贯通认识,以学科素养的提升为核心。而选修模块中包含大量以前中学没有涉及的新领域、新内容,要求达到水平三、四,容量和难度都得到强化。而选修模块往往成为等级性学业水平测试关注的焦点。

偏科跟“才”关系不大

我们所谓反对偏科,其实是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看是否影响到孩子的全面发展。这里说的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求他每一学科成绩都是优秀,将来在各个领域都是精英。这里更侧重于孩子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是不是全面具备了。基础教育所谓全面发展就是指的这些,而不是指成为一个人才,成为一个专家、通才。这个跟才关系不大,主要是作为人的基本品质,包括综合素质角度来说的,如果不影响这个,那孩子就不能叫做“偏科”。相反,这种对某些学科的偏爱就是特长了。

比如我们各个学科的必修模块就体现的是全面发展提升素养的基础要求,每个学科都有相应的必修模块,完成合格性学业水平考试就意味着这个学科的学习就可以结束了。选修系列各个学科都有,在各个学科中也都有差别。比如高中历史课程,有两个选修系列,两个选修系列分工就有侧重,选修一系列是针对与学业水平考试当中的等级性考试,选择了选修一的学生的考试成绩就可以计入总分,来参加高考录取,这就是高考录取“两依据”中的一个依据。然后,历史还有选修二系列,选修二系列不对应任何考试,只针对学生需求,给愿意在以后继续深造历史专业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有一定的铺垫,有点类似于大学先修,有点类似与兴趣特长。换句话说,所有高中生完成所有的课程的必修模块,就谈不上偏科。当然目前所设定的合格性学业水平测试应该说是比较简单的。

自我选择并无对错之分

对于学生第一位的就是要及早的认识自己,规划自己。我说的认识自己就是有意识的观察、思考自己。认识自己、规划自己是学生是否受到良好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之所以强调这点,是因为在过去这个是没有纳入课程内容,自然也没有进入教师的教学视野。

有的家长会认为孩子年龄太小,不能够完成自我规划和选择,其实这种认识是偏颇的。这种认识自我、规划自我,自主选择与年龄大小无关。因为他本身是一种能力培养,素养提升。比如说传统文化中让孩子在1岁“抓周”,“抓周”本来就是一种选择,为什么要进行“抓周”,我们实际上就是希望孩子在最幼小的时候对外界事务作出判断,所以这是能力培养的过程,与年龄大小无关。

在基础教育当中的选择是通过给孩子选择机会来不断提高他选择的能力,通过选择能力来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认知。自我选择是自我认识与外部世界认识相互交融的产物,所以这个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一个对事物提高认识水平的过程。而这个只有经过培养、锻炼才能够达到最好。所谓的最好就是个人需求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匹配所以与年龄无关。因此青少年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选择谈不上是非对错,只有匹配程度的差异。

部分家长之所以有这种担心可能是受固有的“一选定终生”的观念。我做教育工作20多年,实践经验就是,学生比较早的选择方向恰好对他开发智力,提升他的成熟度有利。因为每一个学科每一类文化知识的背后都包含着对学生心智的启发和调动,有点像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每一个人都是在成就感中生存的,成就感是人持续生存的巨大动力。当他在选择的每一件事上获得成就感时,他就会更加珍惜,更加喜欢,更加投入、更加专注到这件事情上来。同样,过于专注就会越深入,就会自然触及到其它学科门类,专业广博与精深互相促进,这是一个过程,这是教育的规律。学生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我。我们过去总是片面强调全面发展,忽略了人自身的学习成长规律。通过差异化成长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我们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多种领域的人才,所以每个学生选的只要是社会需要的就是有价值的,而区别就在于能否持续的关注,长期的坚持做下去。长期做下去就能够成为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而没有是非对错。

换句话说,假设两个孩子都在16岁的时候选择了物理,其中一个孩子在5年后改学美术,一个孩子没有改,这都是正常的。从物理改美术,也不见得就是损失和浪费。以往的很多教育故事都能说明这一点。相反,一直没有自主选择机会的学生,到了大学依然对人生未来茫然,继续带着这种茫然走向社会,才是教育的失败。决定人生幸福的不是一选定终生,而是每个阶段都有努力生活的动力目标。自主选择就意味人在每个阶段都有动力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综合素质评价将对学生录取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还想说,这次教育综合改革包括评价的改革比以往更加的务实,它是高考的撬动,是“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方向,教学本身与评价更加紧密的融为一体。目前,关于综合素质评价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停留在过去的认识上,还在认为综合素质评价空虚,落不了地。这就需要地方和学校,尤其是学校转变观念。

综合素质评价涉及到“谁来评价、谁用评价、评价谁”等几个基本问题。评价为了谁,这个很清楚,是为了学生。谁用这个评价,这在过去有一些误区。

这几年已经清楚的告诉大家是高校在用。换句话说:“两依据一参考”中的参考有可能成为最大的权重,正在由虚变实。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因为一部分学生已经意识到这个综合素质评价变成了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东西。在申请国外大学时候,在高校自主招生当中,大学已经充分利用了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内容。也就是说学生能够提供让高校认可的学业成绩之外的那些属于综合素质评价的东西时,这个综合素质评价已经为学生的录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谁在评,主体是学校!学校就是忠实的纪录、保留这样的一个体现综合素质的东西,为增加这些东西,给学生创造资源、平台,所以自然就会越来越实。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839995.html

相关阅读:尖子生分享:六大习惯成就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