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化学课堂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内容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有时会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特别是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如何有效地利用好数量有限的正课,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是每一位普通高中化学教师都应认真思索的课题。
  
  关键词: 兴趣    课堂的氛围     个性魅力
  
  课堂,是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更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传统的课堂教学讲究师道尊严课堂行为规范,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抑和束缚。心理学研究表明:惟有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身心方才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方能呈现激活之势。因此,要实现普通高中化学课堂改革,首先得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让学生“动”起来。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动起来呢?下面我结合近几年来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以及对课题研究的探索和课堂实践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有关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的一些心得体会。愿与各位同行一起探讨与交流。
  
  一、把学生的兴趣“钓”出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学中应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诱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第一、通过设计鲜明实验激发兴趣。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化学的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本身就充满了一定的新奇性,因此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实验本身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S O2的性质时,首先向品红中通入S O2,然后再进行加热,溶液先变红,加热又褪色,冷却后又变红,进而引入S O2的性质学习,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而变得强烈。
  
  第二、是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和当前科学技术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兴趣。从古至今,化学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如影相随。为了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与生活有关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教授课本的理论知识时,及时地介绍一些生活中的有关化学知识,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十足的兴趣。例如:针对2008年出现的“油荒”,提问:“石油的成分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石油供应紧张现象?”; 针对身边无处不在的塑料制品,提问:“塑料制品是怎么生产的?,你如何看待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你是如何理解国家颁布的‘限塑令’的?”;针对三鹿奶粉事件,提问:“三聚氰胺是一种什么物质?为什么能提高‘蛋白质’的含量?”通过提问题,增加了化学的趣味性,使同学们感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也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化学的本质。
  
  第三,是利用化学史料激发兴趣。很多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而历史就是故事。化学史中蕴藏着许多化学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史中的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我们以18世纪初科学家就开始对元素的内在规律进行系统探究总结的各种图表到门捷列夫编制的被后人称为“原子世界的地图”的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引发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编制及内在联系和规律的探究。
  
  二,    把课堂的氛围“造”出来
  
  第一,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让学生的手动起来,既能满足手的要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但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在学校的硬件、师资等条件的欠缺下,许多本来应该由学生完成的实验都被教师的演示实验替代了,甚至连演示实验也省了,由“做实验”变为“讲实验”,这样,就彻底剥夺了学生“动”的权利,学生真正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因此,我们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尽可能创造条件,还给学生做实验的权利,做到学生实验一个不缺,全部开设实验课。即使是教科书上规定的演示实验,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部分学生上讲台演示。这样做,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学习效率也将得到较大的提高。
  
  第二,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大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如,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领受。”可见,教学中,启发诱导,激活学生的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反映,学生的成绩上不去,关键是学生的思维“懒惰”,不思进取。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培养发散思维的习题,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和一题多答等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训练,从而灵活地掌握各知识点,进而达到知识迁移和掌握的目的;同时,我还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讨论、交流、抢答、竞赛、多媒体、录象等方式,不断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让学生觉得化学学习时常有新鲜感。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共2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852089.html

相关阅读:高中化学实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