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农业开始进入常规现代化的阶段,显著标志是高产作物品种的大批育成、种植业的化肥施用量迅速增长,并保证了过去30年间相对于人口增长(1.6%)较高的粮食增长速度(3.4%)。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生产已经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
在占国土面积2/3以上的山区、农牧、农林等生态脆弱地区,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80年代以来,全国沙化面积年均扩大2460km2,治理速度赶不上扩展速度,多数地方仍是沙进人退;全国草原面积约3亿hm2,占国土面积的31.8%,但由于草地盲目开垦、草原超载滥牧以及其他人为的破坏,草原“三化”(沙化、碱化、退化)面积已占草原总面积的1/3;由于生态破坏加剧,包括生物多样性丧失,近几十年来我国农业灾害趋于频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成灾面积已相当于50年代的273%。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也加剧了生态脆弱区的贫困,全国90%以上的贫困人口都生活在这类地区,由于水土流失的加剧以及坡耕地的不断开采,不少地区陷入“越垦越穷 、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中,群众的贫困程度加深,脱贫的难度增强。
在我国广大的农业主产区普遍存在着资源利用不合理并导致环境污染,影响到了农业生产力的持续稳定提高。目前我国化肥、农药施用量已接近或超过某些发达国家的施用水平。如1995年全国化肥施用量已达375kg/ha,即使按复种指数折算(242kg/ha),也已高出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而设置的安全上限(225kg/ha)!我国农药施用量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化肥、农药的超量施用必然引致地表及地下水污染的加重,我国地面水体多已受到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染,太湖等地的富营养化中化肥N即贡献了入湖N的29%。据日本学者研究,目前太湖的污染防治需投入2000亿元。
水资源贫乏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尤其是降水量南北分布严重不均和年际间变异过大,使约占粮食播种总面积55%的重要农业区,即淮河以北的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水资源只占全国总量的14.4%,大面积发展灌溉农业特别是使用地下水灌溉的地区,如华北已形成1.5万-2万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约1.5m,导致灌溉成本不断上升;由于黄河上游及中游不断引黄灌溉,加上近几十年干旱频繁,黄河已连续十几次断流,1997年长达226天,创历史记录。现实情况是全国在2000年前后整体进入水资源的危机阶段。
我国一些地区如东北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已由开垦时的8-10%降至2-3%,表土层因水蚀、风蚀而逐年变薄,面临土壤基础耗竭的威胁。
机械化养殖场的迅猛发展则使大量的畜禽粪便不加处理进入地上和地下水,造成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全国1988年畜禽粪便排放量为18.84亿吨,到2000年可达27亿吨,其危害不亚于生活垃圾。
乡镇企业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中期的11%提高到1997年的45%。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0.1亿hm2,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污染减产粮食100亿公斤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125亿元,给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农业的高速增长是靠拼资源和牺牲环境利益来换取的,中国农业的高速发展事实上付出了高昂的生态、环境及资源代价。
本世纪中国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首先面临着来自资源及能源短缺方面的制约。中国的主要农业资源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水、化石能源的缺乏使得中国不可能得到发达国家完成常规农业现代化中具有的廉价石油条件,也承受不起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模式造成的后果。以化肥为例,化工部规划到2000年化肥生产能力要在1990年1亿吨的基础上达到1.5亿吨,即要求年增率为4.1%,方能满足粮食总产达5亿吨之需。而由于资金、原料及能源不足,1990和1991年实际化肥新增能力仅分别递增1.3%和1.6%。
与此同时靠现有技术继续提高粮食单产及生产率已面临严重挑战。首先,近10年来世界粮食生产出现了衰退或停滞的趋势,中国的粮食生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也表现出徘徊的局面。其次,近几十年来农业灾害趋于频繁,如水灾受害面积就呈现出上升的趋势,90年代前五年成灾率达到51、51%,远高于20世纪70年代的31、40%。这些预示着中国农业的资源基础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利用已受到损害,并影响到农产品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中国农业的小规模经营以及近年来农业的低比较效益已迫使农业开始进入需要保护的阶段,但受多种因素的牵制,中央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费用不但无大的增长,还有所下降;而且国家企图通过提高粮价维持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潜力已尽,因为目前主要农产品,包括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的价格已接近甚至超过国际市场价。这种情况大大降低了我国粮棉的国际竞争力,它不仅影响到出口,还会因“入关”形成重大冲击。
另外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劳力严重过剩已成为农业发展难以克服的障碍因子。据统计,种植业劳力一年在农田的有效劳动时间不足20日,由此制约了农民农业收入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000年中国农村的过剩劳力达到3亿,若按常规模式安置全部3亿劳力,需要3万亿资金和400万公顷土地,这是我国财力和土地资源绝难以支撑的。
所有这些表明,未来中国的农业发展将面临来自资源基础、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同时挑战,国家必须对现有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刻的科学判断和分析,并提出调整战略,以指导未来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854289.html

相关阅读:受 山神 影响北仑河山洪暴发 70艘船失踪6艘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