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水肿,是指机体某些部位淋巴液回流受阻引起的、软组织液在体表反复感染后皮下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脂肪硬化;若为肢体则增粗,后期皮肤增厚、粗糙、坚韧如象皮,亦称“象皮肿”。淋巴水肿按发病因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继发性淋巴水肿是由丝虫感染、外伤、手术创伤、大剂量放疗等诸多后天因素导致的淋巴回流障碍性疾病,以组织间隙的高蛋白水肿为特征。淋巴水肿至今仍是医学领域的一个难题。
肢体淋巴水肿的患者极其痛苦,工作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而长年以来临床上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各种康复治疗、药物及手术治疗均效果欠佳。尽管多种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疗效难以持久。近来有人试图通过减轻体重疗法,基因治疗如VEGF-C等方法,实现淋巴水肿治疗方法突破,但距离临床应用尚远。
近年来干细胞研究因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骨髓基质干细胞是一类可进行自我复制和更新的细胞,在不同的理化环境和细胞因子的诱导下能够跨胚层向骨、软骨、脂肪、神经、肌肉等多种谱系分化。与胚胎干细胞相比,这种细胞有许多优点:易从自身取材,无免疫排斥反应之忧,涉及较少伦理问题;体外易于扩增、易分离以及体外操作简便。因此,在组织器官缺损性疾病、组织器官退行性疾病、遗传缺陷性疾病等多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但是,到目前为止,骨髓基质干细胞在继发性淋巴水肿的治疗方面,甚至在干细胞向淋巴管内皮细胞诱导方面尚处于起始阶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最具有代表性、分化潜能较多的成体干细胞之一。它具有多项分化潜能,有向损伤局部的趋化特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中胚层,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能够向机体几乎所有的组织细胞转化,并且有易于培养和增殖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特性。在临床应用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已经成为治疗性血管生成细胞移植的良好供体。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植入缺血组织中可以存活并且分化为内皮祖细胞,进而成为血管内皮细胞,另外还能以旁分泌的方式产生多种生长因子,促进缺血区形成新的毛细血管网,通过造影显示侧支动脉明显增多。干细胞移植治疗动脉缺血性疾病(包括肢体缺血和心肌缺血)的疗效也是肯定的。
相对于下肢缺血的患者,淋巴阻塞性疾病患者年龄较小,骨髓干细胞老化情况较少,尽管如此,骨髓干细胞转化率的问题仍然是制约干细胞移植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干细胞转化效率是增强疗效的有效方法,联合生长因子注射和组织液体外诱导可能成为今后临床应用的主要方法。
长期以来,国内外在临床上治疗淋巴水肿的方式只能起到短期缓解作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促进淋巴管的新生,新生的淋巴管才能促进淋巴回流,减轻淋巴水肿。基于干细胞的多能性及相关的临床治疗经验,干细胞在治疗肢体淋巴阻塞性疾病方面安全有效,并且目前实验室、手术室技术和手段不断完善提高,使得该技术趋于成熟,并且易于推广,因此干细胞移植有望成为治疗淋巴阻塞性疾病的常规有效治疗方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858658.html
相关阅读:生物遗传问题解答及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