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伯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亲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程负担的根本措施。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我们高中教学中,由于知识点的增加、知识难度的变化大等原因,往往在教学中还停留在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局面,教师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这种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得到解决,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变得更加重要了。哪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哪?我就自己的认识做一下总结,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批评指正: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由于任教课时少,师生交流机会不多,很容易在学生中形成固板、严肃的印象,如果学生感觉老师很可怕,就很难喜欢他上的课,因此,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可能的话,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特别是在初中低年级,常常会产生一些后进生,对他们的态度,教师尤其不能动辄训斥,应该循循善诱,特别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要有进步,那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上数学课直至爱上数学课,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而且,教师要转变角色,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教学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联系实际,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学生喜欢学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如果是他们身边的熟悉的、面目可亲的事例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概念,感悟新知识。比如学习点到直线的概念时,可以用熟悉的立定跳远的例子来理解;在不等式中用学生熟悉的天平说明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从比较两个同学的高矮中引出线段长短比较方法;在储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税问题,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时要善于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比如,每个学生在去商店的时候,当遇到打八折和买100送30的情况时,可让他们学习自己动脑,如何买才会更经济、更划算。又比如,校运动会将至,请学生根据甲、乙两人的运动成绩相近的跳高运动员,近期内的十次训练纪录,选出一名选手参加校运动会的跳高比赛,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才会着力解决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学习新知识,另一方面也培养他们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的意识。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大胆置疑,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它产生于对未知知识的探索。思维自疑问和惊奇而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说任意整数,我能马上判断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这下学生的兴趣可来了,纷纷举手提出数,我一一作了正确的判断,并让学生马上计算验证都是正确的,使学生感到莫明其妙,有的同学迫不急待地说:老师快告诉我们吧!你有什么绝招!我便因势利导,让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进入了课堂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掌握知识牢固。

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除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强的心理,根据教材的特点,提出新颖、有吸引力的问题,创设诱人的学习情境外,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地提出疑问,而现在高年级有许多同学从不问老师,为什么呢?因为他根本不会置疑,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敢于辩论、敢于质疑,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每个同学手中都拿了一个圆,我于是说:同学们,你想学习圆的什么知识?于是同学们纷纷举手,提出了许多自己想学的问题,我一一罗列在黑板上,又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同学们自己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同学们兴趣盎然,很快就解决了自己想学的知识,并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变化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扼杀孩子的闪光点,不要因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对孩子的提问、置疑不理睬,具体做法:加强学生生活知识积累、让学生善于思考,才能有疑问;让学生敢想、敢做,才会提出疑问;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相互信任,善于交流合作,才会析疑。

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在数学的地位中明确指出“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在学习内容中又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而现在的学生,想象力不够丰富,究其原因有:(1)学生的惰性思想严重。(2)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3)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没有给学生提供机会。(4)学生不愿想、不会想、也不敢想。试想,一个同学连想象力都没有,他怎么能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呢?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想象和猜想,对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再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得到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在教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体积公式(都可以用v=sh)后,我让学生猜想:圆锥体体积公式是否也能用v=sh呢?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类比、概括、抽象等知识去发现、想象、猜测……。在有的时候我们并不求其结果,主要是教给学生想的方法。使他们敢想、会想。

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具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立体图形时,这一节接近于实际生活。我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我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还应该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数学实验中去。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演示教具,学生观察,学生没有通过自己的实验去发现、总结定义、定理、结论等,这样的知识学生掌握得也不牢固。而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变化”时,让每个学生做了几个相同的长方体,刚上课,我就让学生分小组玩已做好的长方体,五分钟后,我向每个小组发了一张纸条,上面写到:“你们小组通过玩,发现了什么问题?请展开讨论?”刚开始,有部分同学不知道干什么,通过讨论后,学生发现的长方体的拼和截引起表面积的变化越来越多,最后在同学们的汇报中,学生自己归纳出变化情况。这样,班上的同学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了知识、突破了重、难点,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

总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中学生数学学习十分重要,是学好这门功课的重要前提。在课改新形势下,我们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得主动、学得生动活泼,才能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我学会”到“我会学”的转变,以致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862503.html

相关阅读:2017高考全国新课标3数学答题时间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