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利用多媒体 优化数学课导入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常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而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讲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反之学生很难马上进入角色,学习不会积极主动,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优化数学课的导入,能节省板面,而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用。近年来,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教学导入的原则、注重导入的技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归纳导入法

  归纳导入法是通过对一类数学对象进行不完全归纳来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这是数学导入的常用方法之一。传统教学,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会占去板面大部分空间且不能移动。但利用多媒体,会省时、省力、增加容量,也便于学生比较观察。比如引入长方体表面积公式时,可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面积练习,然后点击出答案并用不同色彩引导学生比较各个面的特点,使学生发现,长方体的六个面中,前面的面和后面的面完全相同……通过分析归纳的方式导出了表面积公式。这种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导入省去了教师无用的劳动时间,紧凑了教学结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发现的能力。

  二、悬念激趣导入法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的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常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秘所在的心理,即“疑中生奇”,从而达到“疑中生趣”,以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在这方面的运用,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比如教学长、正方体的容积时,教师通过同学们每天接触的各种水壶、饮料瓶,让学生大胆进行猜想:如果将瓶装饮料装入长方体瓶子中后,能否装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众说纷纭,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还有的不作回答。教师课件演示液体从一种容器倒入另一种容器,让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引入新课,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使之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进取状态。学生都急于弄清“究竟能不能装下”,此时教师接着说明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设置悬念要注意适度,不“悬”学生不思即解,达不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太“悬”学生望而生畏,百思而不得其解,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三、生活实例导入法

  由于数学起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而生活实例又生动又具体,因此可通过在实际需要中的应用引入新课。尤其是利用多媒体,可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等“看得见,摸得着”。例如教小学数学中的一道例题: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460千米。一列火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两列火车相遇。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通过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演示运动物体的移动,形象的变化使学生对于相向、速度等较难的概念就能易于理解。教师课件的演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符合学生心理,能点燃其对学习数学的火花,为新授内容奠定了良好基础。解题时我提问:解这道应用题可以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怎样的方程?启发学生按照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根据其中的等量关系进行推理、联想,引导学生解这道题,从总路程或某一列车行的路程、相遇时间或某一列车行的时间、速度和快车速度等几个方面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学生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了不同的方程:1、抓住“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60+x)×4=460。2、抓住“速度和=总路程÷相遇时间”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60+x=460÷43;抓住“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460÷(60+x)=4。

  四、数学故事导入法

  讲与新课有关的数学故事或利用多媒体播放数学家的事迹,往往可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可给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榜样,增强探究精神和学习数学的毅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播放我国数学家祖冲之的事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了祖冲之在数学界的丰功伟绩。我班有几个学生做题时总是不爱动脑筋,我利用多媒体给他们讲了著名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高斯小时候,有一次上课,高斯的老师说:“你们今天算从1加2加3一直加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说完就看起小说来。小朋友们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但是不久,高斯便报告老师自己做好了。老师以为高斯捣乱,可是看一看高斯写的数——5050,不觉惊奇起来。这个8岁的小高斯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高斯解释了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他以后便认真教起书来,而且,在他的鼓励下,高斯成为一名伟大的数学家。学生听完故事后,显得很激动,有位学生在日记中表示,要向高斯学习,开动脑筋,刻苦钻研,创造发明。

  综上所述,数学课的导入方法可谓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通过创设情境,激起愤悱,去寻求知识,使导入更自然,更形象,更具体,使学生会更有所思、有所求、有所得。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王贵叶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868443.html

相关阅读:高考数学不等式题型及解题方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