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作为交流信息和感情的一种媒介。其种类很多,诸如声音语言,肢体语言等等;这些都不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我们主要来探讨一下教学语言。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接触的最多的应该是课本,而这些文字也是由语言转换而来的,从而使之弥补了语言的瞬逝性。化学作为一们自然学科,尤其是高中的化学课程有一定的难度,许多问题需要在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指导下结合具体的实践来学习。就让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来感受语言:
一、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感受语言
在当今教育条件下,课程知识的传授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即使是现在比较时尚的“网上课堂”也离不开语言的交流。语言是每位学生所都具备的学习资源(除有语言障碍的同学),所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认真组织好语言对于学生认知新知识、提高能力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帮助。
(1)在备课的过程中,积极发现该课在语言组织上需要解决哪些主要的问题,让整体的课堂衔接地更加自然、顺畅、科学、优美、实用,使得学生主动来听课,并为他(她)们提供一条主线,从而才可以及时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及练习中,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得课堂教学的开展更加自如、实效。试想:一节课断断续续,叫学生又如何有耐心来认真地参与到课堂中呢?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认识,也会受教师的语言的影响而发生了偏差,甚至对教师的信任度大打折扣。最终导致学生极有可能对这门学科失去了兴趣。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将自身的语言思考一下,大致组织一下,对整体课堂有个运筹帷幄。特别是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对教学还不是很熟悉,应对一些教学情景还不是很自然。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备“隐性教案”,在课前“默课”。从而使得课堂的语言组织及运用更加熟练生动。
[教学实例]:
在高一上学期讲授物质的量中的气体摩尔体积的知识时,笔者便充分地运用了语言解析来使得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气体摩尔体积的相关知识和要点。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II推理概念 III把握重点 I复习导入
(I)复习导入:由于学生才刚刚接触“物质的量”这样的微观概念,所以对于概念的识记是很有必要,所以本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回顾相关名称的具体语言描述及公式符号(如“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其涵义。
(II)推理概念:在回顾了“摩尔质量”的概念之后,提醒学生在掌握该概念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在学生自我把握了之后,要求学生来推理“摩尔体积”的概念(如学生回答有难度,教师可适当引导,即与之前所接触到的“摩尔质量”相类比中推出)。这样学生可以轻松的得到了“摩尔体积”的概念,接着要求学生推理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即所指的“物质”为“气体”。这样就可以初步推理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了。
(III)把握重点:引导学生思考气体的体积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故我们在说明气体摩尔体积的时候应该说明具体的条件(温度、压强等)。此时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给出完整的概念。接着合上课本,尝试回忆概念。结合所推理的概念写出其计算公式、单位等。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气体摩尔体积”具体语言的来展开的,逐步深入,使得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来发现并解决问题。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恐慌心理。通过语言的探索研讨,将原来学生认为较难的知识,变的简单而且容易记忆。
(2)在上课的过程中感受语言:课前的认真组织和“默课”固然很重要,但是这些所做的工作最终还是要体现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课本有关知识教学的语言组织,我们在课前可以准备好。而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境,此时教师则更需要用一种诙谐的语言来教育学生,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教学实例]:
在高一的全部课程都结束后,在复习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时,当讲述到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概念时,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这些概念理解不够清晰,容易混淆它们。于是我组织了如下语言:
你们把所学的知识全部都还给我了,和我们的还原剂一样把电子“还”给了氧化剂。不同的是它们还的是“电子”,而你们还的是“知识”;它们的“化合价”升高了,而你们的化学知识水平却降低了;咱们向氧化剂学习,积极地去得“电子”。实际上我们可以将“化合价”看成我们学习上“不懂的知识点”;把“电子”比做我们的“知识点”。对这部分概念不是很清楚的同学课下要好好理解一下,结合我们所说的这样的一个比喻来思索一下。帮助你的记忆和理解。
(3)课下反思总结:在每节课上完了以后,都会有所反思,这里有些是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此前教师自身也必定积极地对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我想更多的是对教学实施过程的反思,特别是对教学语言的组织的反思。对相关知识的讲解和引导是不是达到了我们在备课时所即定的目标。结合具体的知识及教学过程找出自身在教学语言上存在的不足的地方,并把自己觉得很好的地方记录下来,以便改进从而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运用。
二、在讲解习题时感受语言
化学作为一们理科学科来说,必要的练习是不可或缺的。而有许多同学并不是因为对具体知识点的不理解造成不会解题,而是因为没有将题目的具体意思看清楚而将题目的意思理解错了。所以在讲解习题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认真的感受题目的语言,来欣赏一道道的题目。现就个人教学实践简单举几个例子来说明问题:
①取50.0mLNa2CO3和NaCl的混和溶液,加入过量AgNO3溶液后得到
⑴ 原混和溶液中Na2CO3和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
⑵ 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②硅化氢(SiH4)在空气中能自燃,根据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硅化氢自燃的化学方程式 。此反应中硅化氢是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作为 剂
(注:来源于梅渚中学05-06学年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在“题①”中需要体会的语言即为“减少到”,题目的意思即为最后的沉淀质量即为
“题②”实际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一道信息给予题,遇到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利用题目所给的相关信息结合以前学习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类题目一方面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关注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本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两点:
第一、我们写此化学方程式是根据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来写的,所以首先我们要知道甲烷燃烧的产物;然后我们再仿照其反应来写出硅烷自燃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第二、注意反应的条件。我们知道甲烷的燃烧的反应条件是“点燃”,而我们题目明确告诉我们要写的是甲烷自燃的化学方程式,所以我们条件就不可以写成“点燃”了。
仅仅是举了两个简单的例子。但我们却可以发现:只要提醒学生在实际练习的过程中注意这些问题,就会发现有许多类似的问题存在。解题考察的是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读题也是一种能力。而读题的能力高低又制约着解题能力的发展和体现。
综上所述,对于化学教学来说,语言在其中的地位比起其他一些文科学科来说是毫不逊色的,甚至还要比它们更需要值得关注。因为在学生心里认为化学作为理科学科,对语言上的东西要求不多;正因为有这样的心理,更容易对一些重要的问题忽视。而实际上,往往这些将成为我们提升化学能力的障碍和绊脚石。让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一起来感受语言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870411.html
相关阅读:高中化学知识点:硬水的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