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一种自我追求,推动他们积极探索,努力攀登,向着自己认定的目标奋进,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数学是抽象性和概括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极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从而削弱乃至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必要。

一、实施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1.创编故事,激发兴趣。

小学生最爱听故事,而且听得很专心。如果将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学问题编在有趣的故事中讲给学生,学生既容易接受,又增强了记忆;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效益。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编成“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学生听得饶有兴趣,遇到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回答,个个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新知识。

2.直观演示,增强兴趣。

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数学教学中制作和利用一些教具直观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和概括,从而理解和掌握某些知识,效果甚佳。如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除了用演示仪演示外,还可让两名学生现场演示,让学生直观体会“两地、同时、相向、相距”等词的意义,进而掌握计算方法。教学圆锥体积时,用一个圆柱形空杯和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空圆锥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动手操作,寻找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多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并要求学生在操作时边看、边想、边动手。这样既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心理需求,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4.联系实际,促进兴趣。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践,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既能体现学习的目的,又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了土地面积,让学生测量操场面积或帮家里测量计算自家果园等的面积;学了“年、月、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幅新年历,还可以配上插图,送给朋友或亲人;学了百分数,让学生计算本班学生成绩优秀率,帮家里配制农药等,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处,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自我发展在于模仿和探索时期,其行为的价值需要受到师长和同龄人的肯定方能体现。换句话说,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充分发挥自己作用的内在需要,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尊重。如果教师能够不断地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就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信心和动力。特别是后进学生,肯定越及时、具体,越能引发其内趋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各方面的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给他们上讲台表演的机会、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机会。表演或回答过程中出现错误的,要委婉地指出、及时地更正、适当地批语和鼓励,有机会继续让他(或她)表演、回答,重新树立他(她)的信心。对有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要肯定他们的闪光点,巧妙适时地引导其发扬优点。譬如有绘画才能的,可以让他(她)画一些课堂上要用的画;有动手制作才能的,可以让他(她)制做一些课堂上用得着的实物等,以增强其自信心、调动积极性,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三、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强化学习兴趣

科学家德海纳特曾经说过:所有有活力的思想,都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应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而向学生过早的预示结果或解决方法,都会阻碍学生努力研究。课堂40分钟是有限的,但是探究是无限。尽量在教学中挤出点时间,根据小学生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安排一些富有情趣的游戏等教学活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如开展“夺红旗”、“找朋友”、“当售货员”、“巧解故事里的数学问题”及户外操作等,使数学课堂不但是学生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的场所,而且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使孩子们感到40分中之后还意犹未尽,促使孩子们在课外时间玩中学,创造性地获取课堂中无法学到的知识。

总之,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牢记宗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既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又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保证学生能学好数学。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879807.html

相关阅读:高中数学知识点:逆变换与逆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