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导学案设计初探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摘 要:利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一种重要手段,导学案是进行学案导学的重要操作材料。实践证明,依据导学案开展课堂学习活动是高效的。在实践的基础上,本文仅对导学案的设计、存在的误区及编制导学案的注意事项作以粗浅的阐述。

 

关键词:导学案;设计;学案导学;高效课堂;探究

 

我校从2003年就开始尝试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在此结合我们的实践,对如何设计适用于课堂的导学案作以粗浅的阐述。

 

1 实践经历

 

1.1  新课改追求课堂高效,催生导学案的编制探索

 

课改初期,学校教研室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编制一个预习提纲,此时的预习提纲的结构较为随意,除了教学目标外,对其功能、容量、格式等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具体操作要求。很快,我们就发现,预习提纲逐渐变成了单纯的习题集和试卷,结果是学生预习的难度越来越大,预习效果自然很差。经过认真分析发现,这种方式根本不能承载课改之重任,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导”与“学”都是新课改课堂的重点,所以我们就把我们需要编制的材料定名为“导学案”。

 

1.2 分析导学案应该具备的功能,定出编制模式

 

新课改下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起到“导”的作用,学生是“学”的主角,教师引导好了,学生自然学的就好。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做好课前的“引导”准备,编制好适用于课堂的“导学案”,这是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导学案必须以使学生学习方便为出发点,具有引导学生学习和引导解决疑难问题的功能。导学案与作业、试题有着本质的区别 高一,它应该包括: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相关知识链接、学法指导、课堂探索思考题、课堂学习总结、学习反思、课后作业等环节。

 

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需要将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转换成学生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具体的知识。设计时要做到知识问题化,达到对学生尽心思维训练的目的;问题层次化,实现分层次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都有成功的愉悦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实现分层次教学,我们在编制导学案时,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分为ABCD四级(在导学案中并不标出,教师心中有数即可):A级为“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B级为“理解类内容”,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既实现知识的衔接,又能够温故知新;C级为“应用型内容”,也就是能利用学到的新知识解决新问题;D级为“拓展类内容”,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这样的分级要求,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应用好导学案,可以实现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教师引导学生走向教材,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体现其主体地位。

 

1.3 导学案的生成并非一蹴而就,成果可以传承

 

首先是负责分工的教师(至少两位)经过讨论作出导学案的初稿,然后在先周集体备课上说出编制的思路,全体教师讨论修改,再由学案编制者之一在研讨教室试讲,看实际效果,再作出最后的修改和完善。经过这样的过程之后,导学案基本成型。为了使这个导学案能留给下一级继续使用,还需要将上课时的师生即时思维碰撞生成的内容做好记录,在课后做必要的整理,这样的学案传给下一年级再使用时,就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只需创设点新的情景,稍作修改即可使用,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

 

2 导学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2.1 新课标依据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它像一缕阳光投射到基础教育领域,像一股春风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春的气息,吹醒了被应试教育禁锢的头脑,给素质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

 

《标准》强调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能做好对学生的引导,教师的引导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教师的正确引导是落实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导学案就是落实教师对学生引导的非常好的载体。

 

2.2 设计理念和内涵

 

学案教学具有探究性、针对性、实践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定教,教学合一”的教学思想,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探究为途径,开展教学活动。新课程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依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导学者。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不但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而且要有利于引导学生“会学、会用”,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框架

 

总体上看,导学案设计应以课堂为中心,并注意向课前、课后作好两个“延伸”,即要具备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作业三大主体部分。

 

3.1  课前预习

 

对课前预习进行恰当的设计,实现学生课前先行探究的自主学习。课前预习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由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制定或者是拟定一个示例,其余部分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自己归纳出来。二是预习自测,这部分内容要指向学习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设置问题。预习自测题可用多种形式呈现,如选择、填空、连线、思考等,不管采用哪一种形式,都需要注意:题目要有基础性,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即可顺利完成;问题必须能引发学生的思考,避免简单的没有思维含量的挖空式练习;题目的设置要根据内容特点灵活多变,避免一成不变,显得死气沉沉;课前预习要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机智等等。

 

课前预习设计的水平高低往往会影响学生自学的热情,进而影响课堂学习效果,设计好了事半功倍。

 

3.2 课堂探究

 

课堂探究是导学案的核心,是学案教学的重头戏,是诱导学生学习的关键部分,也是最能体现教师教学经验、水平的一部分。这一部分需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情境,以便教师组织开展问题探究活动。设计问题情境时,必须突出重点。在主干知识部分组织学生深入思考,积极讨论,避免面面俱到、分散重点;必须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问题情境使其感受知识的实践价值。

 

另外,在设置问题情境时,要注意灵活多样,避免程式化。严格按步骤进行的学案往往使课堂教学走入程式化的沉闷氛围中,使师生像在共同完成一道道作业题,而不是在张扬生命的活力。

 

课堂探究的目的是为了升华经验,化为知识,所以,总结反思也应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反思可以是问题情境后的知识总结,包括图表、公式、小思考题等形式的知识总结;也可以是问题情境中的适度“空白”,它是留给学生自主拓展、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讨论总结后及时将思维火花放大,巩固成果。要设计好适度“空白”这个内容,需要教师深入挖掘问题情境的内涵和外延。

 

3.3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除了可以题目的形式呈现外,还可以课后探究、撰写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呈现。若用题目呈现,要注意题目的拓展和巩固功能,并要注意适当考查规律、方法,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迁移。课后作业后面还可以适当补充作为问题探究活动的知识或情境拓展,但拓展要注意时效性、真实性和科学性。

 

4 导学案设计的常见误区

 

4.1 将练习题等同于学案

 

有的老师在编制导学案时体现不出问题探究这一特点,只是将不同层次的习题组织到一起,将学案等同于练习题,这是对导学案设计的误解。进行一定的巩固练习是必要的,但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枝”而非“干”,导学案的核心和重点应该放在对课堂上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的设计上,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阅读、观察、对比、讨论、思考、整理、归纳等学习和思维活动才具有高效性。

 

4.2 将导学案编的像浓缩的教材

 

有的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将重点放在了归纳和罗列知识要点、分析和阐述重点、难点上,这种导学案,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以知识为线索的知识提纲,很像是对教材的浓缩。有的教师在使用这种导学案时,甚至丢开教材,依照导学案去开展教学活动,就好比是把一篇美文拆解成“字词知识、段落大意、语言特点、写作背景”,把一个科学现象拆解为“概念、原理、方法技巧,……”,变成了一个七零八落的知识拼盘。

 

而实际上,新课标教材除了进行知识的传授外,有其更层次的思想和内涵。新课标中教材中的各个栏目都有其功能,运用好各个栏目,可达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以将教材浓缩的思路去编制导学案,是对新课标教材本意的曲解,最终会误导学生,使他们忽视对教材的学习和研究。

 

4.3 将知识补充材料等同于学案

 

新课标教材把部分知识、原理等巧妙地融入到了教材图解、问题探究、旁栏思考、课后思维拓展、探究实验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为了能把教材中隐含的知识都挖掘出来,编制导学案时,把每一个知识点都作了详细剖析,甚至还作了拓展延伸。这种导学案姑且称之为“保姆式”导学案,使用它进行教学,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导学案上对教材剖析得过于详细,学生在课堂上也就没有思考和讨论的必要了,将知识机械地记住,成了学生在课堂上唯一能做的。显然,这种课堂是低效率的课堂,也是暗暗挫伤学生学习和探究积极性的课堂。

 

4.4 将挖空式教案与导学案等同

 

导学案与教案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相同的,教案设计中也包含着对学生活动的设计,导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不能将教案与导学案等同视之。导学案是对学生活动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线索,而教案要对教与学两方面的活动进行整体设计,比导学案的内容更丰富。仅仅是将教案中的教师活动挖掉,剩余部分作为导学案做法实错误的。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是基于教师和课程标准对一节课的要求来说的,而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则是基于学生的认知目标来说的,二者差之深远;教案中有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思路和方法,而学案中是不能有的;学案应重视对问题情境的设计,而教案只需要简明扼要地叙述。可见,教案与学案差别很大,不可等同。

 

5 设计导学案应注意的问题

 

5.1 设计要符合学科特点

 

符合学科特点是导学案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教学规律,有些学科以抽象思维为主,有些学科则贴近生活,以形象思维为主。适用性强的导学案一定是符合学科特点的导学案。

 

5.2 内容设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内容设置上,导学案应注意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2],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学习。课前预习要基础,且能诱思激趣,通过引导初始探究形成对知识表象的把握;课堂探究要把握要点,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质疑和反思,进行深度探究,把握事物本质,突破重难点;课后作业要分层次,且要利用学生自主反思,构建清晰脉络,便于巩固知识。

 

5.3 问题设置应具有开放性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因此导学案的设计要有开放性。设计内容要向生活开放,要注意加强与学生的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的联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2]。新课程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更应该关注学生智慧的形成和情感体验。导学案程式化将会直接导致课堂的程式化,使教与学变得沉闷,因此,学案的开放性还担负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

 

要做好一件事,需要把握其本质、规律。导学案的设计亦是如此,只有了解了学案的本质、作用及在教学中的使用规律,才能编制出质量高的导学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88019.html

相关阅读:物质的跨膜运输及其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