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心理学研究说明,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直接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数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兴趣,教学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一种后天的复杂的个性品质,是人对客体的一种自觉的,积极的,充满热情的认知倾向。小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狭小和知识经验的贫乏,最初只对学习过程,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他们对学习内容和独立思考开始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也从无选择,广泛的,逐步开始分化,有选择。从对具体事实和经验性知识感兴趣到逐渐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增强转化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兴趣形成,发展的特点,培养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现小结如下。
一、新课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都是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一节好课,精彩的开端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精神饱满、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整个过程中去。
例如,在教学“真分数与假分数”一课时,我是这样开始的;“我们都知道什么叫分数,谁能举几个例子?”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要求回答,有的学生一口气列举了十几个分数。看大家的情绪高涨起来,我又问:“你们对分数这样熟悉,但你们知道分数的真假之分吗?假分数真的不是分数吗?这一问全班立即鸦雀无声。同学们陷入了深思,虽然一改刚才踊跃争答的气氛,但很显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经被充分的激发起来,一节新课就在学生兴趣盎然进行。
二、加强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激发学习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用现实生活中属于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了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圆,我没有示范,而是让学生自己设法大胆尝试。“你们会画出标准的圆吗?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很快,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并学会用圆规及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的方法。这时,我表扬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然后问:“如果要建设一个圆形大花坛或者大水池,能用圆规画出来吗?”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又争先恐后地投入到动手探究中,通过操作实验,终于又发现了用标杆和绳子可以画更大的圆。这样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自始至终使学生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师生乐在其中,对完成教学目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鼓励大胆猜想,激发学习兴趣
猜想是人们在提示问题实质、探索客观规律、寻找命题结论时,凭借自己的想象,进行估计、推测的一种思想方式。在数学教学中,选择适当的内容,为学生创设猜想的情境,提供猜想的机会,不仅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了“假分数化带分数或整数”后,可让学生猜想出带分数或整数化假分数”的课题;学习了“体积单位”的后继课,可让学生猜想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又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可这样设问:“根据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请你猜想一下,‘比’会有怎样的性质。”再如,学习“圆柱体的体积”时,可创设这样的性境: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宽所确定的面是它的底面,底面积=长×宽,所以,长方体的体积又可以如何计算?(底面积×高)同样正方体的体积又可以如何计算呢?(底面积×高)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学生很容易想到可能是“底面积×高”,再接着启发学生利用分割拼凑的方法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得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验证猜想的结果是正确的。课后学生都说喜欢上这样的课,由此可见猜想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
四、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有时很难掌握,有时即使知道结果,却很难说出其中的道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设置疑问,巧设悬念,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从演示的图像中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配以适当的旋转效果和立体效果。练习时,又像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长方体物体,然后通过动态演示、隐化、抽象出长方体物体的图形,完成了有物体向图形的抽象过程,利用动感来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让学生体验成功愉悦,激发学生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体验成功愉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时,我先组织学生依次计算整数相加减、小数相加减、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练习,让学生明确;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紧接着出示一道异分母相加或相减的题让学生任挑一道试做,由于有了前面的知识做基础,大部分学生自然会想到要统一分数单位(即化为分母相同的分数)。然后,出示下列思考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具体应该怎样做?这样做的根据又是什么?”学生在积极思考、自学课本、尝试练习、相互讨论后终于总结出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法则。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自主研究、探索、发现中获得新知,体验到探究与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我们教师要随时注意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不断积累经验,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张开琴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891838.html
相关阅读:数学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