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3日,一只可爱的流浪小猫被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一个学生残忍地摔死在100多位同学的面前。这个事件令人震惊,同时也发人深思。北大学生杀猫、复旦学生“虐猫”和清华学生用硫酸泼熊等一系列的事件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事情出现在一个高分高能、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身上,所呈现的不纯粹是法律意识淡薄,更体现的是人的同情心的泯灭,悲悯情怀的丧失,其根本原因是情感教育的薄弱和人文关怀的缺乏。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反思。
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其中也蕴涵了丰富的情感与人文内涵。在生物教学中渗透情感和人文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目标。如果说以前的生物教育脱离了人文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感的培养,那么当今教育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就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体现时代的要求,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保意识,这些内容体现了对人文教育和情感培养的重视。如《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其所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了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怎样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通过哪些途径能使学生在科学知识、思想、方法内化的过程中,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会贯通,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认真研读新的《九年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的方法和切入点进行了初步思考与探索,发现了在摄影作品中有大量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人性的“闪光点”可以采用,同时这些 “闪光点”也可以为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提供一个支点。一幅摄影作品里浓缩了大量的时空信息,作品中所包含的知识内容远远超过了文字的叙述,它不仅能形象、直观、生动、简明地概括一些生物学的知识,而且其中还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人文素材。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亮点对学生及时进行情感教育,那么对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及健康人格的形成将大有益处。
一、通过欣赏摄影作品建立生态道德观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于知识的积累速度越来越快,对地球的面貌的改变有了很大的影响,这一切成就都是教育的结果。知识的积累可以造福地球,也可以毁灭地球。目前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和毁灭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因此酿成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生态赤字。而生态危机不仅仅是法律所能解决的,它更是一个生态伦理道德的问题,生态道德观是一个合格的地球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将来的祸福就看我们下一代的价值观和抉择,就要看他们能不能做一个新时代的公民,这一切都要依赖于教育。因此生态道德观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它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道德教育是为加强生态建设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人们遵守的有社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它主要包括:生态保护意识,能源节约意识,消费简约意识和优化生态意识等。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观对于学生生物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这次课程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以“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为重点,构建“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在生态学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是进行人文教育、情感培养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切入点。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离不开地球的环境条件和其它生物,而从人类产生进入文明社会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生物圈不仅缺少认识和关心,而且许多行为还严重破坏、污染生物圈,使之面临崩溃。在新课标教材中有大量涉及这部分内容的章节,例如,在讲到“生物与生物圈”这部分内容时,笔者首先把法国摄影大师Yann Arthus-Bertrand(雅安-阿瑟斯-伯特兰)的一组《鸟瞰地球》的摄影作品展示给学生,有耕作得像个圆形的指纹的农田、有躺在白色棉花上休息的黑人,有毛里塔尼亚首都附近沙漠上看上去像几只黑色的蚂蚁的骆驼商队、有大片从肯尼亚国家公园上空飞过的生机昂然的火烈鸟、有北马尔代夫看上去像蓝色的眼睛的一个湖泊、还有波利尼西亚的心型的海滩红树林……这些作品会使学生跟随摄影师的镜头,从空中这个独特的视角俯瞰地球,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让他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进行情感体验,同时思考作者拍摄的真正意图,让学生了解摄影师把我们带到空中的目的是想展示人类的渺小与伟大,建设和破坏,进一步树立全球意识。再例如:“生物圈中的人”这一单元中,“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这一章节的内容涉及到了大量污染和环保的问题,笔者把搜集到的从卫星上拍摄的中国地球沙漠化的组图、赢得了华赛自然与环保类单幅金奖Daniel Beltra所拍摄的《昔日雨林 今日沙丘》、获第48届荷赛自然类单幅一等奖华盛顿邮报的美国摄影师Jahi Chikwendiu的参赛作品《乍得沙尘暴》、2005年首届华赛银奖中国摄影家鲁海涛的摄影作品《上海迷雾》、2005华赛自然与环保类单幅银奖的作品《珠江大潮 殃及池鱼》和美国摄影师大卫.伯内特的《水》等多幅获奖作品展示给学生,使学生首先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再通过拍摄背景、拍摄手法及作者的介绍,让学生从内心自发的产生强烈的环境危机感、责任感和浓浓的人文情怀。又例如在新教材中有介绍日本水俣病的内容,笔者根据这个内容找到了美国著名摄影师尤金.史密斯拍摄的《智子入浴》这幅被收集到《100幅世界经典照片》册中的照片,照片展示了当摄影师看到满怀爱意的智子母亲为残疾的女儿洗澡时,眼里噙满了泪水,几乎无法按下快门时的心情,摄影师史密斯在重重压力下,“九死不悔,永不妥协”到水俣村历经三年半的采访,终于完成了一本名叫《水俣》的画册,这本画册轰动了日本,也轰动了全世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高度重视。学生无不被图片中慈祥母亲脸上写满怜爱看着因水银中毒而全身残疾的女儿那种浓浓的人文主义的情怀所动容,他们的内心受到了触动,同时为摄影师不屈不挠的敬业精神所感染。这些摄影作品给学生心灵的震撼绝对是课本不能给予的。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自觉地认识到了人类不仅要关注日常生活中“小我”和近期对环境影响的问题,而且更要关注“大我”和远期影响,既增强了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又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近一步关注全球性的发展和全人类的未来发展。同时还认识到人与地球生物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每个物种都有生存的权利和价值,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正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环境和生态伦理道德。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中人文精神和情感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
二、借助欣赏摄影作品进行科学美育教育
生物界五彩斑斓,物种繁多,形态各异,蕴涵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在生物学教育中,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以美激情,以美求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
(一)欣赏摄影作品,体验生物的外在美
一张好的摄影图片,只要你看一眼就觉得赏心悦目,激动不已。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所表达的形式如色彩、姿态、构图、用光使你对它产生美的共鸣和感受。在生态系统的教学中,以“我的花花世界”为题,精选《藤的旋律》、《二月兰》、《孕育》、《待放的玉兰》等摄影作品,用各种生物特有的造型和颜色展示其形态美和色彩美。例如,喇叭花和龙草兰的姿态美、叶子的对称美、卷曲藤的一种旋律美、荷花和大花蕙兰的色彩美,还有二月兰的朴实美等等,并利用这些摄影作品提出问题:为什么花的颜色各不相同?为什么每种花都有它独特的造型?这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帮助?然后以这些图片为素材,对造型、色彩与生物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说明,树立形态与功能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并从摄影的角度点评作品在取材、构图、用光上的优与劣,使学生在感受“花花世界”的同时提升了欣赏摄影作品的水平,大大提高他们感受美的能力。
(二)欣赏摄影作品,领会其精神内涵
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美,又有内在美,例如,《共享》这幅摄影作品是两只蚂蚁在一支小花上共同分享花蜜的镜头,淡绿色的背景、橘黄色的小花和两只黑色清晰的蚂蚁 高中化学,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微观的童话世界,生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体现出“和谐之美”。再例如《生机》这幅作品,很好的利用了早晨光线,把葫芦藓蓬勃的生命力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体现了生物的生命美。学习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后,给学生展示如枯枝般《狡猾的尺蠖》、如嫩叶般的《角钩粉蝶》、螳螂蝗虫之战——《杀手的眼神》、螳螂蜜蜂之战《生死攸关》等作品,引导学生运用该学说的观点来解释若干种生物的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适应现象的形成,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自然选择学说”内在逻辑美的体验,而且还能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从不同的角度透过生存斗争残酷无情的现象,全面地、深刻地领略生存斗争美的内涵。由于我国有忌讳死亡的文化传统,死亡教育很难得到国人认同,以致于至今依然是一片空白,笔者选择了一些表现植物凋零枯萎的摄影作品,展示植物的凋零之美。用客观的态度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死亡如出生一样美丽,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珍惜生命、珍爱健康的强大动力,进而提高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因为每个学生的背景知识、感悟能力、思考深度不尽相同,产生的共鸣层次就会不一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体验是因人而异的,是个性化的,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总会产生不同的体验。他们有的可能感叹平凡的花草原来如此的美丽,感受的是一种美;有的可能感叹生命如此辉煌却又如此短暂,领悟到的是一种尊重;有的可能会产生对生命的敬畏,意识到充满活力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还那样顽强的生存着,激发的是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通过欣赏摄影作品激发兴趣,进行科学探究方法的教育
1.利用摄影作品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即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去学。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好奇心强,求新求异。在生物教学实践中,适当的处理教学活动,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把生物学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显现出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挑选趣味性强的优秀摄影作品,通过挖掘作品背后的故事,以故事导入的方式,帮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行情感体验。例如:在讲到“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时,笔者选择了一组名字叫《生命的礼赞》——?(俗称豆娘)产卵的摄影作品,这是一组非常有趣的图片,它从不同的角度记载了豆娘整个交配的过程。淡黄色的朦胧背景衬以蓝绿相间的豆娘,整个画面色彩柔和、唯美,最有趣的是两组正在交配的豆娘造型独特而且在画面中正好左右对称,好似镜面中的倒影,这样的情景别说拍到,就是看到都很难,当展示出这组作品时,学生一下就兴奋了起来,对照片产生了浓厚的好奇,作者是在哪里拍到的?是怎么拍到的?为什么它们会以这种方式交配?一系列的问题一股脑的冒了出来。
2.利用摄影作品进行探究方法的指导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常把观察称为智力的门户。学生的观察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要经过后天的培养,掌握了观察的方法才能发现细节,创造奇迹。很多重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源于观察。荷兰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池塘水,从中发现了微生物世界。达尔文在五年的环球考察中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观察资料,经过研究提出了自然选择进化论。摄影同样需要观察,观察是摄影的前提。一个观察力强的摄影师能从一般的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件中发现题材,发现画面。一个观察力弱的人,照出来的照片永远只停留在纪念照、到此一游的层面上。有时候我们会自问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发现小草都绿了?知了都叫了?叶子都黄了?燕子南飞了?菊花都开了?国外一位科学家说,一个观察力强的人步行两公里所看到的事物,比一个粗枝大叶、走马观花的人乘火车旅行两千公里所看到的东西要多。所以,观察方法的学习是观察的第一步,同样也是摄影的前提。笔者发现一些生态摄影作品的作者在拍摄的同时记载了大量的拍摄经历和步骤,而这些经历和步骤正好是对学生进行探究方法指导的一个良好的素材,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了解观察的方法和创作的过程。例如在讲到“鸟的生殖和发育”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将一张翠鸟的照片展示给学生,并提问:谁知道这是只什么鸟?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它是怎么被作者捕捉到镜头中的?看到学生一脸的疑惑,于是我开始解释,在摄影界,有一句行话叫“打鸟”,“打鸟”可不是真的用气枪打,而是用镜头。在摄影界专门有一批这样的“打鸟”人,他们扛着长焦镜头,静静的守侯在一片鸟经常出没的地方。这张《翠鸟》就是其中一个“打鸟”人拍摄的,学生被这一组图片吸引,并不是因为它拍摄的多么有艺术水准,而是被拍摄它的故事深深的打动……于是笔者开始讲述翠鸟拍摄的经过: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作者扛着笨重的三脚架和长焦距镜头一头钻进了准备好的掩体里??一个用茅草搭成的低矮的棚子。布置好了伪装网,等待着那个蓝色“精灵”的到来……
摄影师之所以拍摄翠鸟是因为他看到了翠鸟捕鱼的全过程,并被它高超的捕鱼技巧惊呆了,脑海中对翠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于是当即下定决心:用手中的相机,记录这可爱的“精灵”。讲到这里,笔者立刻说:完成一幅摄影作品要经历几个过程,首先是动机。你要明确你为什么要拍?拍什么?明确了动机,我们才能有目的的观察。接着继续介绍摄影师是如何事先查找有关翠鸟的资料,了解它的生活习性、繁殖的过程及特征。然后通过观察在经历了数十次的失败后最终选择了拍摄地点,搭建了拍摄掩体,改造了设备;还有摄影师又是如何用耐心和毅力终于等到了雄鸟为讨雌鸟欢心送礼物给雌鸟的那最佳时刻的到来,及到来时那激动的心情。此时,从学生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他们都跟随着摄影师一同进入到了那种令人激动不已的情境当中。最后,笔者引用了摄影师的一段话作为故事的结尾:“亲近野生动物也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我对某些摄影者为拍摄到白鹭漫天飞舞的场面而不惜用鞭炮来惊吓的方法极为不齿。作为野生动物摄影师,他首先必须是个环保主义者。我们一直在说,与野生动物的距离是衡量人类文明的标尺。当某一天我们只能通过长长的望远镜头看到野生动物充满仇视和警惕的目光时,当我们只能将动物豢养成百依百顺的宠物,或是变成盘中美食甚至是精美的皮革时,我们会发现,我们所谓的“文明”在失衡的生态面前是那么地不堪一击!因开发旅游,拍摄翠鸟的那片湿地已不复存在。 最后一次看见它是在一个月前,孤独的翠鸟守着最后仅剩的一小片水塘,不远处则是隆隆的机器声……冬天到了,真希望它能顺利找到新的栖息地……人类世界的“文明”居然容不下一只小鸟!!! 更希望大家都能为保护野生动物尽自己的一份力。”通过这样一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把知识和人文情感教育融合到一起,使学生兴趣的需求、知识的需求和情感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让学生从生命的本质出发,以独特的视角去感悟生命的壮美,体会人生的快乐,从而树立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让“生物教学充满人文的关怀”在今天绝不应该是一句空话。在生物教学中教师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充分选择利用好图片(摄影)教学并深入挖掘每章教材的人文情感教育因素,势必会引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势必会对增进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建立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89310.html
相关阅读:高中生物应该这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