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作者:吴红茹

赫尔巴特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新课标也强调,应把德育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一、挖掘语文课本中的德育素材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蕴含着爱国主义思想和做人的道理,也体现了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道德情操。这样的文章淡泊明志,格调清新,不事喧嚣,体现出了我国文化中的天然和谐之美。教师若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的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犹如春风化雨,可以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从而提高思想素质,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和生活观。

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无不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字里行间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哲理。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要善于结合实际,实施德育渗透,巧妙地融入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寻找最佳结合点和具有丰富内涵的知识点,使之附着有物,“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德育典型:在秋风中吟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大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在岳阳楼高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改革家范仲淹;在黑暗中疾呼“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斗士鲁迅……内容丰富多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思想感情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会沿着课文所指引的正确方向慢慢形成。

二、创设富有感染力的德育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达到忘我的境界。如《背影》中“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镜头是文章的重头戏,在引导学生品读这一情境时,可以播放阎维文的歌曲《父亲》,优美的文字与动听的歌声交融,令人动情。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学生细数父亲关爱自己的事例或细节,继而齐唱《感恩的心》。学生会在这样的情境中体味父爱,理解父爱,会自然而然地重新审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与父亲的关系,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课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是作者传递情感的载体,学生理解了这些关键词、关键句,就会迸发出感情的火花。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赏析这些关键性的好词佳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如《巴东三峡》这篇课文,作者用饱蘸感情浓墨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山水画。在凝练、和谐、优美的语句中,饱含着作者对祖国美好河山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品味,读出意境,读出美感。这样在品味中学生得到美的陶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和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向学生推荐读物时应列出书目,引导他们去读。同时要加强阅读指导,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例如:对那些沉迷于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的学生,引导其了解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的特点。让学生懂得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益。所以应该鼓励学生多读有益身心健康的书籍,拓宽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913044.html

相关阅读:现代文《新叶》阅读练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