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的语言必须精确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早在古代教育学名著《学记》中就对教师的语言有过精辟的论述:“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因此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对教学语言千锤百炼,精雕细刻,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一、准确简洁性

教学语言的首要之点,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必须准确无误,明明白白,表达定义要准确,阐述理论要清楚,说明总是要透彻,揭示真理要有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遵循语言 规律,信口开河,词不达意,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就会造成学生抓不住要领,对所学难以正确理解,甚至还会越听越糊涂,疑云丛生。一般来说,陈述性的教学语言必须条清缕晰,环环相扣,让学生能思能记,有效地获取知识信息;分析性的教学语言必须紧扣中心,突出重点,层层展开,步步深入,释疑解难,扫清障碍,努力开拓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巩固性的教学语言必须抓住纲要,新旧联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语言应言简意赅,干净利落,而不能拖泥带水,呆滞冗长。实践证明,学生对简洁明快的语言反应快,能在大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对冗长生硬的语言反应慢,难以记忆。因此,教师要以高屋建瓴之势,将深奥的理论、难记的概念、繁琐的公式化难为易,变繁为简,用自己精心加工的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到是非曲直,一语中的,使学生听得清,记得明。同时,还要避免语言上的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清除语言中的杂质,克服口头禅,保持语言的纯洁性,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

二、生动启发性

教师不能只限于知识的传授性,而应有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性上大做文章,因而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倘若教师语言枯燥、单调乏味,从理论到理论,由概念到概念,干巴巴的几条筋,只见骨头,不见血肉,毫无疑问,就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势必会产生昏昏欲睡之感,使思维处于惰性状态。所以,教学语言不能平铺直叙,一腔唱到底,而应有高峰低谷,潮涌静流,能使学生思维波澜起伏,迥旋跌宕;不能像和尚念经那样呆板,而应像彩虹悬碧空、白帆映秋湖那样诱人,使学生满怀激情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教师应该学会运用各种手段,如比喻、夸张、对照、衬托等修饰手法,借助必要的直观教具,如实物、模型、图片等,配以优雅而恰当的状态语,力求把事物的本质,尽可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变理性为感性,变抽象为具体,努力使讲课做到绘声绘色,多姿多彩,对学生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

教学之关键,就是要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使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使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观察力,从中悟出道理,意境得到升华,思想产生飞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语言启发性的突出之点,就在于教师要善于设疑、激疑,诱导和刺激学生孜孜不倦地去探求新问题,让学生在不断的“为什么”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在教学中,往往一个新颖而又充满启发性的问题能拨动全班学生思维的心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大合唱。启发性教学语言一定要注意学生留下适当的想象余地和思维跳跃的空间,促使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从而让学生领略到“跳起来摘到桃子”的喜悦滋味。

三、适度幽默性

教学语言的适度性,是指教师在讲课时,其语言、语调、语速要高低适度,快慢适中,使之与学生听课协调合拍,配合默契,这是增强教学语言表现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变化的刺激比不变的刺激更能引起注意。教学语言起着直接刺激学生大脑的重要作用。唯有适度适宜,方能恰到好处。教师要善于利用音量、音调、音速的变化来引起学生的定向反映,始终使学生的听、看、想与之同步,让学生大脑皮质持续地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从根本上说,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需要来确定讲课的语音、语调、语速,切莫随心所欲,滥用一气。

使用幽默性语言不能脱离教学宗旨去任意发挥,而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注入的润滑剂,使一堂课上得更具有趣味性,才能吸引学生去掌握所学知识。正如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言:“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所以,使用幽默性教学语言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不能为幽默而幽默。幽默性的教学语言是一种智慧的闪现。要让学生在笑声中悟出哲理,在笑声中攻克难题,在笑声中发展智能。这正是教师使用幽默性教学语言所期望得到的回报。

四、情感性

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联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马克思说:“人类在探索真理时,丝毫不动感情地进行探索的事是一次也没有的,现在没有过,并且不可能有的。”教学更是如此。教师授课的心境与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当教师精神萎靡、意志消沉、无精打采、表情麻木时,可以肯定,课堂气氛就会笼罩在压抑、沉闷之中的时候,师生关系就会变得冷漠、淡化;当教师精神振奋、乐观豁达、全神贯注、表情丰富地投入课堂教学之中的时候,不用说,课堂气氛就会热烈、活跃,师生关系就会变得融洽、深化。因此,教师要始终如一地用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情感为学生上好每一堂课,不要把不良的情绪带进课堂。这是教学语言具有情感的决定因素。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917894.html

相关阅读:《数学分层测试卡》改变了什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450942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