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天莉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话题。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做法,颇有收获,与大家共享。
一、援引诗句,《安塞腰鼓》难句解析成美点
学习《安塞腰鼓》第18~22段“击鼓的后生”部分,体会洋溢着生命激情的腰鼓。
生:“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怎么理解?
师:我们从句子的修辞角度思考。
生: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江南比作易碎的玻璃,写出了不能在江南打腰鼓。
(学生的理解不深,怎么办?我在急速地思考着。从诗句入手。)
师:提起江南,我们想到的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采莲姑娘“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江南是“小桥流水人家”,是柔媚,是婉约。而黄土高原呢?是“大风起兮云飞扬”,是……
生:是豪放。
(我笑了。我感觉他懂了。)
师:是粗犷,是豪放,只有这里才有承载原始生命力的厚实的土层啊!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作者深情地赞颂“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生深情而高昂地诵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多角度追问,“藤野先生”栩栩如生
师:初到仙台,“我”跟着藤野先生学骨学。开学一星期,他要了“我”抄的讲义。拿回时,我的态度——
生:很吃了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师:为什么吃惊?
生:他批得太细了。
师:他是日本老师,“我”是中国学生。在当时,很多日本人瞧不起中国人啊!
(补充背景资料:那时,日本国势渐强,称霸东亚的野心也日益膨胀。在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国内到处弥漫着蔑视中国人的气息。)
师:为什么不安?
生:学得不够扎实吧!
师:感激。为什么?
生:就觉得他对我这么好,心里感激他。
师:带着吃惊、不安和感激,把这句话大声读出来。
生读: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师:这句话里的哪一个词让你特别有感受?
生:“从头到末”,说明藤野先生改得仔细。
生:“都”,体现了藤野先生改得很全。
生:“添改”看出我学的并不好,但他并没嫌弃我,而是帮我把漏的补上,错的改正。
生:运用关联词“不但……连……也”,让我们看到藤野先生改的方面之多。
(师出示文字:当我学骨学的时候,当我学血管学的时候,当我学神经学的时候……他在一丝不苟地给我添改讲义。
一学期也就罢了,一学期又一学期啊!我抄的一本讲义也就罢了,一本又一本啊!只关注他教的医学专业也罢了,连文法错误也一一订正啊!所以,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当一位老师,对他的工作,用心经营的时候,他是令人敬重的;当一位老师,对他的学生,用心呵护的时候,他是令人敬仰的;当一位老师,在民族歧视肆意横流的环境里,对一个弱国的学生,敞开心扉,热情接纳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他宽广的胸怀,人性的善良。他是伟大的。)
师:读书,不仅要关注印在纸上的文字,更要关注印在心里的感受、感情。
三、反思
以上两个案例均出自我平时的课堂教学。
我越来越感受到,对于难句的理解,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适中的坡度,缓缓前行,学生领会得才真、才深,切不可急于求成。
不惧意外,珍视课堂生成。记得初登讲台时,很害怕学生有新问题冒出来。从教近二十年,我才逐渐明白,不能惧怕新问题。课堂上新问题诞生时,正是学生思维迸射火花时,亦是课堂出彩时。教师要善于捕捉,抓住有利时机深入引导,课堂才会精彩不断。教师要因势利导,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最主要的是不越俎代庖。有的学生思维有深度、有创意,教师要懂得呵护他们的创新意识,提前预见并及时捕捉学生学习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教学意外”,以做到适时引导、有效点拨。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胸中有丘壑,才能指导学生;教师丰富的积淀、广阔的视野、如珠的妙语,更能为课堂平添一份灵动,引导课堂教学走向深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920137.html
相关阅读:浅析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