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生态与语文教学改革琐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与人谈语文教学改革。他说注意到你说的语文生态观点,也有同感。我说,很多人谈教育生态与语文生态,其实我所说的生态与他们有差异。

我提教育生态、语文教育生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在教育领域内谈生态,感觉新鲜。时在山东有一个讲座,我提出语文生态重建的观点。会后《山东教科研》的编辑说,“生态”是一个新名词,你能否写一篇文章把这个事说清楚。于是有了《建设语文生态环境》一文。

“生态”的念头冒出来,源自多年来对于语文教学改革的观察。我以为语文教学出现的诸多问题,与这个学科与时代环境的发展要求,与学校教育追求应试的需要都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它成为鸡肋学科,看起来和说起来,语文是核心学科,是工具中的工具学科,具有重要地位,可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不重视,社会文化与学校教育中它都排不上位。学科定位和社会要求,这是理想层面,它与现实层面——学科实施中被边缘化之间存在矛盾性。这个局面的形成不是教师一己之力可以解决的。而且,在现实教育应试压力始终得不到缓解的情况下,语文学科的增值效益不明显,客观造成了学科地位的下滑。语文学科发展逐渐背离自然生态与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规律。这是反生态观的。

生态观念中,“以人为本”“和谐发展”“适应自然”“生态平衡”等理念,在语文教学环境中得不到体现,甚至出现了背离语文学习规律的反自然反科学现象。或许是灵光一闪,我脑子里冒出一个念头:不从生态环境构建来改革语文,则语文教学还是停留在教师个体化的探索,局限在一些局部、一些要点处的变革,无法产生整体效应。现实的语文教学改革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缺乏学科发展的整体性判断。

这是我提出生态语文教学的初衷。后来思想有一些调整。因为我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化,做了天津市的教研员。从教师视角看问题,与从全市的学术引领视角看语文又不一样了。过去谈生态,基本还是局限在课堂生态与班级生态,还是小环境的,可被教师控制的环境谋求生态建设。在市级教研活动中,要发挥整体规划和学术引领,更需要进行范围扩展。这时我意识里的生态,扩展了区域范围,生态要素也增加了,教研员团队,骨干教师团队,实验校和基地校,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单位等都需要进入统筹范围。如此,在区域内就可以营造一个有利于改革语文教学的环境。自然,考试也是把手,以发挥考试导向作用来规范教学,逐步探索解决教学问题,就有了更多可能性。

再后来,做教研管理工作。这时的占位不同了,认识到语文教学改革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科教学改革与整体环境与政策的调整有直接关系。而且,也是在这个阶段看到了教师自发形成的改革,其实局限在技术、方法、模式,其思想与理论,也是嫁接的产物,这是薄弱点。换句话说,教师改革固然重要,却无法摆脱制度与环境条件的制约。这便发展出几个核心理念:

其一,语文教学改革的整体观。

语文教学改革,不能局限在局部,一斑窥豹。教师个体的变革,在少部分教师尚且需要其具有较强的小环境资源调节和调集能力,若在全体行动上,更需要外部环境的整体变革,以及集体号令。如此,我们需要把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学校办学的小环境,与教育整体变革的大环境协调起来。教师行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过分张扬教师个体自主的教学改良经验,无法在任何环境下得到推介和普及。

语文教学本身也是一个整体,改革也需要进行统筹考虑。就听说读写而言,或许选择的改革入口是某一个选定领域,而实际要达到的还是各领域的联动。教师变革也需要具体规划,整体设计,最终进行分步实施。也就是说,我们要从语文生态的角度,整体性推进变革。

我们在听一个老师主张,读一篇文章了解其观点的时候,会觉得言之成理,做法也是可行的。然而,一旦迁移作为自己的实践你就会发现,其言论顾及一点不及其余,甚至过滤掉了负面性。这样的经验普遍传播,如此个性化的经验浩如烟海,却无法转化为教师普遍应用的技术或理论。这种现象的存在与我们主导教学改革,在实践层面主要推介的是教师经验,又偏于宣传,造成科学研究的偏执有关。其实,教师中的改革者也处于困境,他们说自己带着镣铐跳舞,即是说,改革的外部支持条件不足。教师的改革处于被孤立的环境,则无法形成持久的推动力。

其二,语文教学改革的系统观。

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作为系统客观需要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教的效果的测评。这是学科系统构建的三个层面。而语文学科在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厘清学科内容,无法建构学科知识体系。这是学科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可是这本身就是虚设的,自然造成学科发展的根基不劳。现在修订中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学习任务群来试图构建学科内容体系,这是一个积极尝试。语文学科变革,要从各个要素的联系角度整体性思考,如何建立要素联系,构建一个协调系统。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特征,即内在要素与关联要素很多。我们需要认识到各要素联系在一起,牵一发动全身。以一个要素的改变,积累的改革经验,其连带产生的结果也需要观察。这或许是积极的变革,又或许是带有负面性的产品。而且因为局限一个点,发现有薄弱性,其变革就是做加法,这势必不断加压,成为学生的无法承受之重。加法式改革已经无路可走,我们在加一点时,也要考虑在哪里做减法。这就是生态平衡的观念。

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格成一个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内要素关联,形成管理层级,而且层级推动产生效能。可见,语文学习的系统设计,也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要素,构建一个学习机制。同理,语文教学,在每一个教师也要构建你的可控的系统。

需要说明的是,不要因为我们重视整体论和系统论,就为教师改革卸载,成为某些人教学表现消极的理由。

其三,语文教学改革的人本观。

语文教学在教育变革越来越凸显学生人本的环境中,也需要适应环境需要,不断以丰富的学习内容选择,以及学生认知个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过去,教师重视教,走到极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显然是偏执的。未来的教育教学需要较为充分释放教师个性与学生个性。没有人的发展,创造力从何而来?未来教育的发展一定是极大张扬人本精神的。生态语文特别需要构建一个有利于人的发展的环境。我们过去说育人,说教学,以为只是教师一个人他的改变会改变学生,其实不然。一个人与他所处的教育环境关系密切,环境育人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教育最终表现为人际关系的调整和改变。过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表现为主导与服从关系。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学习的被动形态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此,我们需要把教学人本思想,转化为激活学生的主动性上,一旦出现一批或者联动成为氛围,则每一个学生在这个生态环境里,就产生积极效应。

其四,教学改革的策略观。

教学改革除了制度设计,整体规划之外,也需要教师在策略与方法论上积极探索积累经验,而且在教师集体参与的改革中,这个方面教师的优势更加突出,教师的改革还是偏于技术的,以及自我素养的提升,这是他们力所能及的。所以,生态教育观,重视环境条件的优化,并不排斥教师的个体化改革和技术化探究。

整体教育生态,毕竟是一个生态环境叠加的体系。教师教学是一个生态,语文教学也是生态,课堂教学是生态,学校教育是生态,区域教育是生态。这么多生态是以什么样态结构起来的呢?

我想主要包括多个层次的辐射圆叠加:第一个层次是区域生态。即不同区域,包括学校、市区、全国整体环境条件的完善。第二个层次是组织体的生态。这包括小组、班级、学校,其他学习体。第三个层次是语文的学习领域,主要表现在不同的行为特征,包括听说读写。第四个层次是学生的年龄区分和学段区分。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也是各自成为系统的。自然我们还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层次,组建系统。

语文教学系统与关联要素和关联系统具有连接上的复杂性,可是目前的研究必须要深入到这里了。如此才能推动学科的建设。

与人谈语文教学改革。他说注意到你说的语文生态观点,也有同感。我说,很多人谈教育生态与语文生态,其实我所说的生态与他们有差异。

我提教育生态、语文教育生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在教育领域内谈生态,感觉新鲜。时在山东有一个讲座,我提出语文生态重建的观点。会后《山东教科研》的编辑说,“生态”是一个新名词,你能否写一篇文章把这个事说清楚。于是有了《建设语文生态环境》一文。

“生态”的念头冒出来,源自多年来对于语文教学改革的观察。我以为语文教学出现的诸多问题,与这个学科与时代环境的发展要求,与学校教育追求应试的需要都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它成为鸡肋学科,看起来和说起来,语文是核心学科,是工具中的工具学科,具有重要地位,可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不重视,社会文化与学校教育中它都排不上位。学科定位和社会要求,这是理想层面,它与现实层面——学科实施中被边缘化之间存在矛盾性。这个局面的形成不是教师一己之力可以解决的。而且,在现实教育应试压力始终得不到缓解的情况下,语文学科的增值效益不明显,客观造成了学科地位的下滑。语文学科发展逐渐背离自然生态与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规律。这是反生态观的。

生态观念中,“以人为本”“和谐发展”“适应自然”“生态平衡”等理念,在语文教学环境中得不到体现,甚至出现了背离语文学习规律的反自然反科学现象。或许是灵光一闪,我脑子里冒出一个念头:不从生态环境构建来改革语文,则语文教学还是停留在教师个体化的探索,局限在一些局部、一些要点处的变革,无法产生整体效应。现实的语文教学改革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缺乏学科发展的整体性判断。

这是我提出生态语文教学的初衷。后来思想有一些调整。因为我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化,做了天津市的教研员。从教师视角看问题,与从全市的学术引领视角看语文又不一样了。过去谈生态,基本还是局限在课堂生态与班级生态,还是小环境的,可被教师控制的环境谋求生态建设。在市级教研活动中,要发挥整体规划和学术引领,更需要进行范围扩展。这时我意识里的生态,扩展了区域范围,生态要素也增加了,教研员团队,骨干教师团队,实验校和基地校,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单位等都需要进入统筹范围。如此,在区域内就可以营造一个有利于改革语文教学的环境。自然,考试也是把手,以发挥考试导向作用来规范教学,逐步探索解决教学问题,就有了更多可能性。

再后来,做教研管理工作。这时的占位不同了,认识到语文教学改革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科教学改革与整体环境与政策的调整有直接关系。而且,也是在这个阶段看到了教师自发形成的改革,其实局限在技术、方法、模式,其思想与理论,也是嫁接的产物,这是薄弱点。换句话说,教师改革固然重要,却无法摆脱制度与环境条件的制约。这便发展出几个核心理念:

其一,语文教学改革的整体观。

语文教学改革,不能局限在局部,一斑窥豹。教师个体的变革,在少部分教师尚且需要其具有较强的小环境资源调节和调集能力,若在全体行动上,更需要外部环境的整体变革,以及集体号令。如此,我们需要把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学校办学的小环境,与教育整体变革的大环境协调起来。教师行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过分张扬教师个体自主的教学改良经验,无法在任何环境下得到推介和普及。

语文教学本身也是一个整体,改革也需要进行统筹考虑。就听说读写而言,或许选择的改革入口是某一个选定领域,而实际要达到的还是各领域的联动。教师变革也需要具体规划,整体设计,最终进行分步实施。也就是说,我们要从语文生态的角度,整体性推进变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921994.html

相关阅读:提高语文成绩的32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