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为民
在微探究教学中如果不提供理性思考的空间,就很可能养成学习者片面性的思维定式,致使学习者的理性思维受到挤压甚至受到扼杀,难以深化对客观现实认知的水平,也就难以形成人们所期待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微探究教学的过程就是围绕微任务寻找合理解决方案的过程。一方面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发现或提出微问题、明确微任务,引导搜集和处理信息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注重将批判性思维贯穿微探究过程始终;另一方面需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去质疑、审视、分析、判断,发展个性,增强思维能力。一个完整而充分的体现批判性思维的微探究过程包括:审视与质疑,比较、分析与评估,综合与判断。只有三者兼具,才能使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富有实效。学习是每个人之所以具有其独特特征的重要原因之一,学习者核心素养的形成源于学习,源于个体经验的获得。但就学习活动而言,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性,构成了不同的层次,学习活动的层次性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批判性性思维的不断提升无疑有益于课堂活动的品质提升和学习者学习能力的提高。可见,批判性思维是提升微探究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和保障。
语文体现着典型的人文特点,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每个学习个体对其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诠释都可能是多样的,即使有相同、相似处,其表达也不会完全一样,殊途可以同归,但过程体验却一定是各各不同的。这为微探究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提供了最佳场。语文微探究课堂应该既有感性的体验,也有理性的分析,而只有让批判性思维贯穿始终才能使微探究教学真正实现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其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促进其理性思维发展和提升的课程目标。微探究教学如果缺少批判性思维,就很容易导向只教授、接受而不能唤醒、发现的窠臼,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就会不断弱化,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就难以形成,语文教学就只能在高耗低效中挣扎。而微探究教学一旦强化了批判性思维,教学也就容易走向民主,充满活力,学生会积极探讨和评价所获得的信息,不迷信经典、不迷信权威、勇于提出和容纳不同的观点等也就成了新常态,学习动力就会不断被激发,通过批判性探究养成独立与开放的意识,并努力寻求问题解决的合理性,有意识地培养其质疑和反思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效率就自然会提高,学习能力也就会越来越强,语文教学的质量也就有了保证。
微探究教学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真正凸显批判性思维才能让师生一起“大胆质疑,谨慎断言”,师生才会真正平等、真诚对话、自由思考,教师成为探究的同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课堂会让每个学习者都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让课堂成为智慧生成的动态课堂,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相关的证据,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所谓“高见”欺骗,坚持己见,坚持真理,共同进步。批判性思维能力越强越容易使主体性的人获得健康而长期的发展,在参与微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寻幽揽胜,自觉承担起文化使命,不断激发潜意识并诱导其积极倾向于探究本体,在探究中不断调整自己,不断觉醒并积极反思,从而使微探究教学的过程始终成为对优秀认知成果的充分自信的过程,同时积极借鉴他人的智慧和成果,兼收并蓄,拓展视野,对不合理的进行自觉“扬弃”、不断创新的过程。批判性思维能使微探究教学在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中,不再简单地甚至强制性地去规范学习者的思维,而是形成广阔的思考空间,探究“可能答案”和“合理答案”,让学习者在探究中唤醒自我,积极参与,广泛、深入地思考问题全过程并达到最佳思维效果,从而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批判性思维更容易使微探究教学收获理性的表达和沟通,课堂会时有争论,但争论不是为了争个谁赢谁输,显得谁智谁愚,而是师生借助不同的视角,探寻自己和他人所思考对象的真意,对有价值的证据和理由保持高度敏感,质疑中充满合作,不断完善自我的理性和思想,从而达成真正的理解。
微探究课堂是培育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极佳场所,真正拥有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人,同时也就具备了一种高尚人格或高雅气质。语文教师需要自己改变知识观、思维模式、行为方式,让自己变得理性和开放,做批判性思维的表率,严于律己,自我反思、自我开放、自我批评。在教学中,不以感情代替理智,不用感觉代替分析,能够批判地思考和分析问题,主动承担起责任。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921998.html
相关阅读: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