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孩子是父母“设计”出来的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当大家都在讨论今天的家长应该怎么做时,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却认为,我们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长辈花了太多的力气去设计下一代应该是什么样子”。
不少“过来人”说,自己在成人的过程中似乎没怎么感到来自父母的压力,而现在的孩子则正好相反,很少有人能逃脱父母的安排。
正因如此,不少孩子小小年纪就在吐槽自己“压力大”??学校安排已经很紧凑了,周末和课余也被父母报的班填满。
有专家指出,压力的大小是每个人的心理感受,与实际承受的压力不一定一致。也就是说,有的人实际承受的压力并不是很大,但是自己心里感受到的压力却很大,有的人则正好相反。其实,成长就是激发孩子内在的需求。有了自我要求,压力也就不算什么了。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家长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多的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
既然如此,今天的父母要怎么做才能教养好明天的人才呢?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九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不少专家试图帮助今天的家长寻找攻略。
父母要时刻反思自己别把孩子引上与初衷相反的路
为什么今天的家长更爱“设计”孩子?
“原因很简单,正因为上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多了,才使得每一个普通的百姓都有了打造自己孩子的可能性。”周晓虹说。
这一代的家长,他们中的不少人自己或者自己的父母曾经经历过生活上的匮乏,很多愿望和想法都因为这种匮乏而没能实现。所以,不少人“设计”孩子其实是对自己匮乏的一种满足,“我的人生走到了70分,剩下的30分让儿子完成”。
再加上,整个社会都在向往成功,很多成功者的故事被人们传颂。家长们打造自己的孩子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家长“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的愿望也愈发强烈。
凡事不能走极端。“如果我们的家长不自我反思,我们的下一代就没有希望。”周晓虹说。
王专是一位年轻的家长,在成为家长之前也做过十几年的教育,带过很多学生,接触过特别多的家长,所以他对自己能做一个好父亲非常自信。
不过,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突然出了一身冷汗。
现在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养成爱阅读的习惯,王专当然也不例外,给儿子买了不少绘本,但是儿子偏偏不愿意看,更喜欢玩iPad。王专的妻子就想了一个办法:只要儿子好好读绘本,就让他玩两分钟iPad。果然,儿子就乖乖地把绘本看完了。
“这种办法用了几次之后,突然我惊出一身冷汗。”王专说,当我们用ipad去奖励孩子的时候,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如果我做了一件没什么意思的事,就可以被奖励做更有意思的事。跟读书相比,玩ipad这件事情更有意思。“这是非常可怕的。当孩子有一天突然没有了父母的约束,他为什么不跳过前边没意思的事情,直接到达最后一个目标呢。”王专说。
正像一些专家所说的那样,当家长“安排”孩子的意识过于强大,同时又缺少反思的话,那么,家长会天然地认为自己的标准是正确的,而且会认为它是孩子所需要的,结果把孩子引上了与自己初衷相反的道路。
其实,当整个世界都可以“搬到”手机上的时候,家长们不仅不应该再高高在上地“设计”孩子的人生,反而要向孩子学习。
因为,互联网的时代首先打破的就是成年人的权威。“我们小时候上课时,外面如果有货郎挑着担子走过,学生们会向外看,但是老师只要指指窗子,孩子的心可能就被叫回来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新蓉曾经说,但是现在互联网就在孩子的手心里,老师或家长再使用权威最多只能召回孩子的身体,很难再抓住他们的心。所以,只有低头向互联网“原住民”学习,才能知己知彼,或许还有重新走入孩子心灵的机会。
要做“拉链式”的夫妻不能再一个红脸一个白脸
其实,不仅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要进行调整,专家指出,夫妻两人之间的关系也要进行一次调整。
这两年我们在媒体上经常能看到虎妈、猫爸、狼爸等各类型家长,每种家长都代表着一种家庭教育的理论。不过,无论这些类型的家长如何“各显神通”,具体到每个家庭中,通常还是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无论是曾经很火的《虎妈猫爸》还是刚刚风靡过的《小别离》,那一对对家长的教育招数,通常都是一个更强势、一个更温和。
不过,专家指出,这种模式并非完美。
“如果父母双方一个‘红脸’一个‘白脸’,很容易让孩子钻漏洞。你会发现孩子在提要求的时候,会去找相对比较‘软’的那位。”曾任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现为婚姻亲子专家的蒋佩蓉说。
看过《小别离》的人也许还记得,小宇为了逃过爸爸的批评,把成绩不好的试卷拿给继母签字。因为继母为缓和跟小宇的关系,会特意讨好小宇,小宇就顺势钻了空子。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一直以来,我们经常讨论的是到底是“虎妈”好,还是“猫爸”好,却忽视了当把一“软”一“硬”放在一起的时候,“虎妈”和“猫爸”之间不再是相加那么简单了,他们之间一定会产生化学反应。这个反应作用在“聪明”的孩子身上时,“孩子就学会了怎么样去操纵父母组成的这个‘团队’了,并且学会了如何分化这个‘团队’。”蒋佩蓉说。
所以,蒋佩蓉提出合理的模式应该是做“拉链式的父母”。这种关系强调的是“弹性”,父母两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样子。
蒋佩蓉的先生林为千则用打排球来进行比喻,“在初中打排球时,我最怕的就是发球,因为你发球时,全队队员都在看着你,球发过网了,球队就有可能赢一分,发不过去,团队就丢了一分,这个位置上的人压力特别大。”
好在,排球是要不停地换位的,每一个队员都要在不同的位置上轮转,每一个队员就都了解了在不同位置上如何配合。“拉链式父母之间的关系就应该这样,他们更像是排球队友,没有固定位置,而是熟悉每一个位置,并清楚如何进行配合。”林为千说。
所有的攻略都是为了让父母离开最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内心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曹萍至今仍然记得她与儿子的一次“交锋”。
儿子上初中的时候,曹萍总感觉孩子不够努力。有一次终于忍不住把这个问题扔给了儿子。结果,儿子反问曹萍:“妈您为什么总操心我呢?”曹萍说:“因为我喜欢家庭教育,我喜欢孩子。”儿子继续说:“您也说了,您特喜欢的事情您就努着劲儿去干,但我真的不知道我的这个劲儿在哪里。”
曹萍一下子悟出,很多专家都在说家长要给孩子的是支持和陪伴,但是这些“支持”和“陪伴”的目的是什么呢?不能为了陪伴而陪伴,关键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帮孩子找到他的“心”,找到他的“心之力”。
北京的家长汪女士总对别人说,她的家去年过得“天昏地暗”。因为去年汪女士的女儿小升初,为了让女儿进入那几所著名的好学校,他们一家人几乎没在家吃过几顿像样的晚饭。所有的晚饭时间,汪女士都跟丈夫带着女儿穿梭在各种课外班的路上。奥数、英语、语文、架子鼓、钢琴,每天都有课,经常要参加各种比赛和考试。临近毕业的时候,女儿突然“不听话”了,再重要的考试说不去就不去了。
汪女士也几近崩溃。
后来,特长生的选拔开始了。女儿从小就喜欢打击乐,架子鼓、钢片琴、小鼓都打得像模像样。女儿说什么都要参加选拔。其实,特长生的考核并不比奥数轻松,汪女士最初的设计是:既然都要辛苦,为什么不把这分辛苦用在奥数、英语上,这样摆在孩子面前的路还更宽些,所以,一直都没有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特长上。后来,女儿几乎放弃了奥数的所有重要考核,没有办法,汪女士同意了女儿的选择。
自从女儿得知自己可以准备特长生的选拔后,汪女士发现,过去消极怠工的女儿顿时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放学的时间都“长”在了琴房,练得胳膊酸得拿不动鼓槌了也不愿意停下来。
一位教育专家说,寻找教育孩子的方法就像在一幅地图上设计路径,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寻找到最适合的那一条路径。最佳的旅游攻略是要让游览者融入美景中,而对教育来说,所有的攻略最终都是要让父母设计的痕迹越来越小,孩子最终成为攻略的主人,激发内心的力量,寻找适合自己的风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923686.html

相关阅读:戒烟20分钟身体就变好 血压和心率开始下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