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成为孩子创新的摇篮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拥有自我意识的鲜活的教育个体??学生,要做的就是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利器。

  一、积极评价,鼓励创新

  正确及时的评价对学生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对学生的创新给予积极的评价,这种评价往往会成为学生进行创新思考的动力。如在《认识轻重》时,要求学生判断大小相差无几的一个西红柿和一个辣椒的轻重,有的学生用眼睛看,有的用手掂,但是其中一个平时好动学生的做法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用两个橡皮叠在一起,上面还放了一把尺子,好像一个跷跷板。我快速的走到他面前,刚要批评他不认真思考问题时,只见他把西红柿和辣椒放在尺子的两边,于是重的那边垂下去,轻的那边翘起来。多么好的创意啊!于是在出示天平之前,我先让这个学生走上台前展示了他的比较方法,并当场表扬了他。看到他灿烂的笑容,由此我想到,对于学生的创造欲望??哪怕是只有一丁点儿的智慧火花,我们也必须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地去精心保护,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否则,创造的幼苗就会很容易的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多些理解和宽容,就会多些成长和创造。

  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创新实践

  荷兰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于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因而,教师应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和动手操作的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如在教学《有趣的拼搭》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堆一堆”和“搭一搭”的活动。在“堆一堆”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堆而发现:圆柱竖着堆可以堆得高,但没有长方体、正方体堆得高,圆柱横着很难堆起来。而球堆不起来,并由此想到了,砌房子的砖头为什么是长方体的,因为长方体堆在一起不容易倒;在“搭一搭”的活动中,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利用手中的物体进行拼搭,简单的形态在学生们的手中变成了小汽车,购物中心、游乐场、火箭、大炮等。这一做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创新实践的兴趣。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鼓励自主探索,发挥创新潜能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现代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如在教《两位数加三位数》这一课时,学生计算85+143,多数学生都是按照从个位算起的方法进行计算,但是有一位学生却提出质疑:能不能从百位开始算起?这在以往的教学中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通常我都是直接告诉学生从个位算起比较方便。但是这次我没有这么做,而是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其他的学生,让学生来分析这样做行不行?学生的回答给了我不少启示。于是我想何不让学生动手试一试呢?接下来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是:那些从个位算起的学生显然要快于从百位算起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主动探索、交流,体会了从个位算起要比从百位算起更方便和快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这将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数学的魅力就是在千变万化的数字中找寻隐藏在数字背后的规律。循着别人的路途前进,坎坷虽少,但永远只能追着别人的屁股跑。只有创新,才能另辟蹊径,在荆棘中占有一席之地。陈景润、高斯等无数数学家的例子告诉我们,创新的数学课堂往往是智慧火花最闪耀的课堂,在无数次的智慧碰撞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必定会提高。我相信在创新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会更加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张田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925161.html

相关阅读:高中数学学习建议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