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哲理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旅游通俗地讲就是游山玩水。人们往往在游山玩水之后,得到不少的启发,发出无数的感慨,甚至恍然大悟,悟出不少的哲理。我想这就是人们何以对旅游感兴趣众多原因中的一个吧!中国不少旅游者,尤其是古代文人在这方面的表现是非常突出的,下面我就举数例说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哲理

褒禅山,旧名华山,在安徽省含山县北,山峦起状,有泉有洞,风景秀美。公元1051?1054年,北宋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旅览了此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了《游褒禅山记》。

这篇文章以游山探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为出发点,发出了3个感慨。

一是“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说明古人观天地等大自然有收获和心得,原因在于他们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二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在此特别强调“志”?志向、意志,这和他后来百折不挠地推行新法的精神是一致的。

三是“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写的是游洞,讲的却是真理。人们要达到目的,取得成功,要具备3个条件即坚强的意志、足够的力量、一定的物质条件。

另外,王安石还从“碑仆道”“文漫灭”“华”“花”音谬的情况,联想到对待传闻材料应取正确的态度,提出“深思慎取”的告诫。

王安石的上述通过旅游悟出的哲理,对我们今天的治学、处事、创业都仍然有现实意义。正因为如此,王安石的这篇仅600多字的《游褒禅山记》不仅广为流传,而且被列入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925326.html

相关阅读:高中地理知识点: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

閻楀牊娼堟竟鐗堟閿涙碍婀伴弬鍥у敶鐎瑰湱鏁辨禍鎺曚粓缂冩垹鏁ら幋鐤殰閸欐垼纭€閻氼噯绱濈拠銉︽瀮鐟欏倻鍋f禒鍛敩鐞涖劋缍旈懓鍛拱娴滄亽鈧倹婀扮粩娆庣矌閹绘劒绶垫穱鈩冧紖鐎涙ê鍋嶇粚娲?閺堝秴濮熼敍灞肩瑝閹枫儲婀侀幍鈧張澶嬫綀閿涘奔绗夐幍鎸庡閻╃ǹ鍙у▔鏇炵伐鐠愶絼鎹㈤妴鍌氼洤閸欐垹骞囬張顒傜彲閺堝绉圭€氬本濡辩悮顓濋暅閺夛拷/鏉╂繃纭舵潻婵婎潐閻ㄥ嫬鍞寸€圭櫢绱濈拠宄板絺闁線鍋栨禒鎯板殾 4509422@qq.com 娑撶偓濮ら敍灞肩缂佸繑鐓$€圭儑绱濋張顒傜彲鐏忓棛鐝涢崚璇插灩闂勩們鈧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