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生语文成绩和语文能力的因素很多,除了民族文化,区域文化,教师专业素养,地方政府和家长的关注程度等等影响外,考试评价制度对教学的影响更大一些。现行的语文考试制度与语文教学环节和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对应,导致学生低分低能、高分低能的现象不断涌现。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与内容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了界定。在阶段性目标中,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作了明确要求,可以归纳为4个字:听、说、读、写。
笔者研究发现,各省市的试卷内容都有许多地方与课程标准对应不起来。以安顺市中考试卷为例,安顺市的语文中考试卷由四个大题组成。
第一大题: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考查30分。
第二大题:阅读能力考查(含文言文阅读)60分。
第三大题:综合性学习水平考查10分。
第四大题:写作能力考查50分。
第二大题“阅读能力考查”很大程度上与阅读无关,至少与语音无关,这样的考题完全可以改为“理解能力考查”。第四大题“写作能力考查”应包含写字和作文,但仅考作文能力,与写字要求无关,这一题也应改为“作文能力考查”。
中考对写字的忽视,导致教师对写字教学的不重视和学生胡乱写字的态度。加上电脑打字的快速发展,不会写字、写不好字和乱写字的学生比例在大幅增加,别字、错字、怪字、怪话等网络语言疯狂发展。
中考不考朗读也不考说话,就算有口语交际的题,也是写话,两者的差别很大,最终导致了学生朗读和说话能力底下,同时阻碍了普通话的推广。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笔者认为:一份完整的语文试卷应涵盖听、说、读、写的课程内容,否则都是残缺的,都是违背学生成长需要的,都是有损于素质教育精神的。
要不断缩小民族、区域间语文文化的差距,使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成绩和能力协同提高,达到素质教育目标,语文考试评价制度就必须改革。
《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关于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内容中写道:“探索实行“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核心内容的中考招生制度。”这给我们研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提供了方向。
一、考试题型设置策略
无论是什么考题,我们都可以从生活中的各种考试找到设题的借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试卷可设题如下:
(一)书写题。可以借鉴外省市的中考题型,要求学生把出具的语段按要求抄写在田字格中,或者根据学生的整体卷面书写的规范程度和清晰程度打分。
(二)听力题。我们可以借鉴英语听力考试设题,可以播放一段对话或故事,要求学生把对话谈论的事件、故事的主要情节或感兴趣的情节写下来。
(三)说话题。可以借鉴公务员考试中面试考题和普通话过级考试中的自由说话题,预先设置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多个话题,学生抽题思考10分钟后口头作答。
(四)朗读题。可以借鉴普通话考试的一、二、三题,读100个单音节词,50个多音节词,1篇短文。
(五)原型体。是笔者对现行的语文考题的总称,但分量要精简。
根据各类题型之间的相关性和紧密程度,可以把书写题,听力题,原型题合卷同考并称为“文字题”,采取笔试,人工评卷的方式进行。说话题和朗读题合考并称为“语言题”,学校可安装普通话过级考试设备,采用机考,可以减少误差,缓减教师的工作压力。
二、学段设题策略
到第四学段时(7-9年级),学业考试的题型和分值应与中考基本一致。现今安顺市的中考语文为150分,我们可以把50分的作文降到40分(其中应用文10分,文艺文30分),把积累与运用的30分降到20分,把60分的阅读能力题降至40分,综合性学习10分不变,加上书写、听力、说话、朗读各10分,新型语文考试总分也是150分。
书写题是写名言警句。听力题设两道小题:一是听简单对话,然后把对话的事件写出来,5分;二是听简短小事故,然后把故事的主要情节或感兴趣的情节写下来,5分。说话是抽选话题,然后按要求自由说话。朗读题是朗读400字短文。
其它三个学段可在此基础上逐级降低考试的难度,减少考试的内容和分数。使其从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无论在难度上,还是在题量上都形成螺旋形上升的态势,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
三、多次考试策略
根据《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多次考试”的构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水平考试一份试卷至少可以分两次来考。比如秋季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时间可以安排如下。
题型文字题(合卷)语言题(合考)
书写题听力题原型题说话题朗读题
分值10101101010
考评方式笔试、人工监考和评卷口试、机考机评
考试时间12月26日2017年1月2日
总分150
四、等级表达策略
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分值的方式体现,可以非常精确的区别学生之间的差距,也为上一级学校录用学生提供精确的依据,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但无争议不一定就是好事,因为我们无法判断考600分的学生比考599分的学生究竟聪明多少;或同一个学生第一次考试考500分,而第二次只考480分,我们也无法判断这个学生在哪一个时期更聪明。为了淡化学生之间的微小差距,可以根据《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等级表达”的要求,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可转化成等级的方式体现,大大淡化学生之间的细微差距,也为上一级学校“多元录取”新生提供比单纯分数更有价值的依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考试等级选择适合自己特长的上一级学校就读。
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得分的情况来划分等级。得分率在100%-80%区间的为A等,在79%-60%区间的为B等,在59%-40%区间的为C等,在39%-0%区间的为D等。
五、多元录取策略
在普高、中职的录取条件上,可作如下思考:
(一)普高。录取省级一类示范性高中的考生中考学科成绩必须全部是B等以上且至少有三个A等。录取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的必须全部是B等以上且至少有两个A等。考省级三类示范性高中的必须全部是B等以上且至少有一个A等。考本县高中的必须全部是C等以上且至少有一个B等。
(二)中职。除普通高中外,所有学生都可选择读中职。
每个考生都可根据今后就业的发展趋势、兴趣爱好及自己学科考试等级等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中职学校就读。
如果某个学生的等级都很高,那可选择就读学校或专业的空间会更大,反之则小。“天生我才必有用”,“人尽其才”,等级表达,多元录取的方式一定会让初中毕业生在普高或中职学校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的一方土地。
挖掘并激发学生能书会写,能说会道的潜能,是语文教学承担的重任。俱有“文考”也有“语考”,分期多次,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语文考试制度将是可行的发展方向。
影响学生语文成绩和语文能力的因素很多,除了民族文化,区域文化,教师专业素养,地方政府和家长的关注程度等等影响外,考试评价制度对教学的影响更大一些。现行的语文考试制度与语文教学环节和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对应,导致学生低分低能、高分低能的现象不断涌现。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与内容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了界定。在阶段性目标中,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作了明确要求,可以归纳为4个字:听、说、读、写。
笔者研究发现,各省市的试卷内容都有许多地方与课程标准对应不起来。以安顺市中考试卷为例,安顺市的语文中考试卷由四个大题组成。
第一大题: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考查30分。
第二大题:阅读能力考查(含文言文阅读)60分。
第三大题:综合性学习水平考查10分。
第四大题:写作能力考查50分。
第二大题“阅读能力考查”很大程度上与阅读无关,至少与语音无关,这样的考题完全可以改为“理解能力考查”。第四大题“写作能力考查”应包含写字和作文,但仅考作文能力,与写字要求无关,这一题也应改为“作文能力考查”。
中考对写字的忽视,导致教师对写字教学的不重视和学生胡乱写字的态度。加上电脑打字的快速发展,不会写字、写不好字和乱写字的学生比例在大幅增加,别字、错字、怪字、怪话等网络语言疯狂发展。
中考不考朗读也不考说话,就算有口语交际的题,也是写话,两者的差别很大,最终导致了学生朗读和说话能力底下,同时阻碍了普通话的推广。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笔者认为:一份完整的语文试卷应涵盖听、说、读、写的课程内容,否则都是残缺的,都是违背学生成长需要的,都是有损于素质教育精神的。
要不断缩小民族、区域间语文文化的差距,使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成绩和能力协同提高,达到素质教育目标,语文考试评价制度就必须改革。
《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关于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内容中写道:“探索实行“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核心内容的中考招生制度。”这给我们研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提供了方向。
一、考试题型设置策略
无论是什么考题,我们都可以从生活中的各种考试找到设题的借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试卷可设题如下:
(一)书写题。可以借鉴外省市的中考题型,要求学生把出具的语段按要求抄写在田字格中,或者根据学生的整体卷面书写的规范程度和清晰程度打分。
(二)听力题。我们可以借鉴英语听力考试设题,可以播放一段对话或故事,要求学生把对话谈论的事件、故事的主要情节或感兴趣的情节写下来。
(三)说话题。可以借鉴公务员考试中面试考题和普通话过级考试中的自由说话题,预先设置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多个话题,学生抽题思考10分钟后口头作答。
(四)朗读题。可以借鉴普通话考试的一、二、三题,读100个单音节词,50个多音节词,1篇短文。
(五)原型体。是笔者对现行的语文考题的总称,但分量要精简。
根据各类题型之间的相关性和紧密程度,可以把书写题,听力题,原型题合卷同考并称为“文字题”,采取笔试,人工评卷的方式进行。说话题和朗读题合考并称为“语言题”,学校可安装普通话过级考试设备,采用机考,可以减少误差,缓减教师的工作压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925590.html
相关阅读:课改得了“模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