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教学语言要准确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传授历史科学知识,科学必然是准确的,因此,对历史教师语言的首要要求就是真实、准确。我们知道,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富如金库;历史现象纵横交织、错综复杂,容不得丝毫错误,来不得半点虚假,有时一字之差,就会导致概念上的模糊,茫至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所以,准确是历史教学语言的生命。下面小编整理了历史教师教学语言要准确 ,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准确的语言应包括:

(1)概念要准确。

如同讲地理,不能将"天气"说成"气候"、"流域"说成"区域"一样,对历史概念的表达,教师语言的准确性尤为重要。比如"王权"同"皇权"是不同的,西欧有国王,所以称"王权",中国古代是皇帝,应称"皇权";明朝以前称宫廷里侍候皇帝和皇室的那些阉割后的男人为"宦官";而明朝以后则叫"太监",这些特定的称谓教师不能随便使用。不能将'清"与"清朝"、"秦"与"秦朝"混为一谈;也不能将"封建统治"与"君主制度""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相提并论。有的教师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统治,这样表达不仅不确切,甚至是科学性的错误。"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的内涵与作用也不相同,专制主义是一种包括政治、经济、道德、法律及文化、思想意识等广泛领域的统治形态,属于生产关系范畴;而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的基本内容有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有效的中央政府及多层次的地方政府。"马克思主义"与"马列主义"这两个概念也是有区别的,比如:"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我们不能将这句话中的"马克思主义"说成"马列主义",因为当时还没有"列宁主义"这个名词。同样道理,不能将井冈山时期的革命武装"工农革命军"说成"红军","农村革命根据地"说成"敌后根据地"。 应该用"全国"一词就不能用"中国""祖国",三者涵义也各不相同。

(2)表达的史实要准确。

笔者曾到某所中学听一位师范生的历史实习课,她讲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但当讲到大运河的长度时,她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说长江长不长?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长!"这位实习生立刻信口开河地说:"大运河比长江还要长!"学生们用惊异的目光相互对视,并一齐发出了"啊?!"的感叹声。"隋朝大运河比长江还长"这一知识性错误可能会给初中同学的一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有的教师讲课时喜欢夹杂些文学上的修辞,比如说:"陈胜率领起义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攻占蕲县",请问,攻占蕲县时起义军的人数能达到排山倒海之势吗?还有的教帅习惯用"凡……都……"如:"凡是奴隶制军事帝国都是短命不会长久的",这种表达就不准确。总之,对史实的表述,既不能口若悬河随意夸张,更不能歪曲颠倒,揭示历史规律时又不能无限上纲。

(3)读音要准确。

如:"倭(wo)寇"而不是矮(ai)寇。"倭寇"是指十四至十六世纪对我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掠夺的日本海盗集团,而我曾听一位年轻教师读成"矮寇",这位老师还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解释说:因日本人个子矮,所以称为"倭(ai)寇"。

在注意历史教学语言准确性的同时,还应注意其严谨性。比如说:"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1939年9月初德军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两句话都不够严谨,应该在"爆发"的前边加上"全面"二字,其表述就较严密了。 再如:"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一说也是不够严谨的,因为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真正确立,是通过从遵义会议开始到党的"七大" 的成功召开,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才得以完全实现的。

讲历史还要注意语言的时代感,要用史学术语,富有历史色彩。比如:把"赋税"说成"交公粮",将中日甲午战争以前侵略中国的外国殖民主义者称为帝国主义者,显然是不够严谨也不符合时代特色的教学语音。曾有位老师讲中法战争中的冯子材英勇抗法时说:"年近70岁的退休老将冯子材……"这句话还未说完,有的学生哈哈大笑,还有的学生小声地说:"老将是离休!"很严肃的教学内容其结果却适得其反,其病因就在语言的历史感上,若说:"年近70岁的告老还乡的老将……"就贴切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925666.html

相关阅读:高中历史阅读的正确方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