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喜欢读历史的同学,可能会很轻松地说出很多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但大家可能并不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其实,掌握越多历史常识,对于我们的历史学习越有帮助,我们更容易理解历史书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华清池与西安事变的历史真相》,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部分历史知识。
华清池“捉蒋”的经过是:12月11日下午4点多钟,张学良与蒋介石谈话后,从蒋介石住处五间厅三号房出来,走到头道门时,王玉瓒正在那里值勤。
张学良说:“王营长,跟我回城去!”王玉瓒奉命来到西安市金家巷一号张公馆,当时客厅内就张学良和王玉瓒两人,张学良镇静地说:“命令你去把蒋委员长请进城来,要抓活的,不要打死他。”
王玉瓒立即回答:“保证完成任务。蒋委员长的卫队只有二三十人,华清池外宪兵也只不过几十人,我用步、骑两个连三百多人的兵力去包围,保证捉来。”
张学良瞧了瞧王玉瓒,又以深沉的口气说:“明天,你死我死都说不定,要有思想准备,要作好行动部署。”
顿了一下,张学良又说:“你和孙铭九要互相协助,做好这件事。你们一营是华清池行辕守卫者,应先行动。”讲到这里,于学忠军长进入客厅,他神色急迫地问:“一切都准备好了吗?”张学良没有立即回答他,嘱咐王玉瓒改穿蓝色棉军服,以便与蒋介石的贴身侍卫着黄色军服有所区别,说:“具体事情由谭海副官长告诉你。”
王玉瓒退出客厅后,找到谭海,把张学良的话转告他,谭海说:“好!开始时间是明天拂晓,你先换衣服吧!”谭海让侍卫把蓝色棉军服取来,王玉瓒边换衣服边想:我不能回家过夜,也不能回华清池,万一走漏风声,叫蒋介石跑了,可就误事了。
当夜,王玉瓒就在谭海办公室内椅子上坐了一阵,又上床躺了一会,可他一点也不想睡,心里总思索着如何完成张学良交付的重任。
12日凌晨2时许,王玉瓒乘三轮摩托车离开张公馆到十里铺,叫醒邵兴基连长,传达了“捉蒋”命令,并令骑兵连包围华清池外围地带,逮捕一切外逃人员,随后又赶往灞桥镇,命令金万普排长带领手枪排战士迅速赶往华清池执行“捉蒋”任务。
同时,与10日晚刚进驻灞桥镇的张学良卫队第二营孙铭九营长约定,以三声枪响为号,第二营的王协一连50人即赶往华清池助战。接着他赶到华清池头道门,找这里守卫的步兵连连长王世民,命令王世民把马体玉、匡德润、王金铭三个排长找到一起,部署“捉蒋”行动。
马体玉说:一排有一班人,与宪兵住里外屋,怎么办?
王玉瓒答:先下他们的枪,然后派人看守,不让他们出屋。王金铭说:在华清池外西侧禹王庙内,还住着一些宪兵。王玉瓒令王世民连长派人去收缴他们的枪支,不让他们外出。
一切安排妥当后,王玉瓒带领王世民、马体玉、匡德润、王金铭和步兵连全体战士,进入头道门,头道门哨兵是马体玉排的,没动声色就趁夜色摸向二道门。留在二道门外的步兵连战士,急着哗啦哗啦往枪内装子弹,王玉瓒怕二道门内蒋介石的贴身侍卫发觉,就小声对马体玉说:“别让他们先上子弹,听我枪响,再动作赶趟。”
此时,约凌晨4时许,王玉瓒向二道门内一看,有一个蒋介石的贴身侍卫在来回走动放步哨,便举起手枪,连打三枪,命令步兵连战士开始进攻,同时是通知孙铭九率卫队第二营王协一连官兵赶来增援。
王玉瓒第一枪就把放步哨的那个蒋介石贴身侍卫打倒,率领王世民、马体玉等步兵连官兵冲进二道门。
点击查看: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及复习资料
守卫二道门的蒋介石贴身侍卫们被枪声惊醒,他们凭借门窗作掩护,拼命开枪还击,顿时二道门内枪声大作,子弹横飞,步兵连官兵奋勇攻进。
王玉瓒和王世民利用廊柱黑暗角落作掩护,翻过荷花池,绕过贵妃池,跃到五间厅前平台上,看蒋介石住的三号房大门半开着,飞步闯进蒋介石卧室,发现床上无人,被子掀着,伏看床底下也无人,但蒋介石穿的衣服、戴的帽子都在,假牙还泡在杯子里,黑斗篷也挂在衣架上。
王玉瓒知道蒋介石已逃跑,但又猜不出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心急如焚,焦灼万端,他急忙跑到五间厅外,令卫队第一营官兵四处寻找。此时,张学良从城内打来电话,说:“捉不到蒋介石,以叛逆论罪。”王玉瓒的心情越发焦躁,孙铭九率卫队第二营王协一连50人已赶到。
卫队第一营手枪排战士石志中跑来报告:“三号房后墙下发现蒋介石穿的一只鞋子。”王玉瓒立即意识到:蒋介石可能越墙逃上后面骊山了。他当即命令卫队第一营战士从左侧上山搜查,让孙铭九率领的卫队第二营战士从右侧上山搜查。
从左侧上山搜查的第一营手枪排班长刘允政,叫战士翟德俊向杂草丛附近的大石头打了一梭子弹,枪声刚落,杂草丛内站起三个人,其中一个贴身侍卫掩护着蒋介石,王玉瓒命令刘允政班长带人把蒋介石架下山来,此时已拂晓6时左右。随后王玉瓒率卫队第一营从华清池撤兵,与孙铭九的卫队第二营一起,护送蒋介石返抵西安。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华清池与西安事变的历史真相》,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了解相关资料,为以后深入学习历史打下基础。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927499.html
相关阅读:高中历史学习的三种背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