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首先从数学课堂中存在的现象入手,提出进行研究的必要性;然后对数学教学有效性这一重要概念进行界定;再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工作重点从和谐师生关系、转变备课着力点、主动驾驭教材、设计以学生操作为主的教学活动和调节课堂教学的板块设计五个方面阐述了进行有效性教学的五大策略;最后对研究的成效进行了分析说明。

一、提出问题

问题一:经常会听到有教师这样抱怨:“同样的内容,我一模一样地讲了三遍,学生仍然听不懂。这些学生真笨!”

分析:这里有一个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既然第一遍讲解学生没有听懂,就说明教师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或设置的教学坡度不切合学生实际,以致学生不能接受。教师再一次讲解时就应当调整教学,如果仍然按照第一遍的教法重复一遍,非但不可能达成教学效果,反而浪费时间。也就是说重复第一遍教学的做法是无效的,教育质量是低下的。而这种不反思教学、只埋怨学生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问题二:人教版一期课程改革时,学生学习“整式”这一节的内容之前,就先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而在解方程时用到移项,可学生还没学习“整式”,就不明白“项”的定义,所以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分析:这个案例说明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和教学有效性息息相关(现在已改变了这个内容安排)。这个案例同时引人深思的问题是,到底学生在什么年龄段学习什么内容有效性是最高的?亦即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方面也存在有效性问题。

问题三:偶尔我们会听到学生们在私底下议论:老师整堂课都在讲解,有些题我们不没有消化,就接着讲解下一题,怎么会考出好成绩。

分析:这也是一个有关有效性的问题,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可能有时候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你把长长的题目念完了,而有些学生还没通第一句话。而你在那里一直讲,能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呢?没有。这样做只能使一些本来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同学放弃它。从这个问题也课反映出目前还存在着“灌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给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生命的活力。但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由于认识上的不够全面、不够深刻、不够透彻,致使课程改革出现了某些偏差,如:课堂上一味地培养学习兴趣,一味地尊重学生,甚至出现数学课无数学味的怪现象,结果学生该获得的数学基本素养没获得,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一直以来,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视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双基”非常扎实,但教学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因此,新课程是一次“改革”,而不是一次“革命”。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应深入学习新课程理论,深入研究课堂,深入研究学生,反思自己的教学,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数学课堂教学,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概念——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满足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素养的提升。具体来说,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

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是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考察来衡量。

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三、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

1、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师生关系。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称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打破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积极参与者;要求我们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使学生感到我们是他们的亲密朋友。一旦课堂上有了和谐的氛围,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中进行和完成。

2.由备教材转向备学生,为有效教学提供着力点。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目标设计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因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比单纯只有知识更有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过去备课过程重重备教材知识而轻视备学生的传统做法。如何去备学生,应该从一下三个方面入手:

(1)备学生的认知基础。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我们如何要让学生通过自已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

(2)备学生的认知情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喜好程度对于教学效果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在备课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认知情感,把握他们对数学课的热爱程度,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很容易导致教师课堂上洋洋洒洒,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如何培养学生的“乐知”情感,首要是从培养兴趣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很多优秀的教师,都是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一步一步取得成功的。学生对你的课产生了兴趣,认知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要调动学生对课的兴趣,其前提又是对教师人格和学识的情感认同,从这个方面讲,教师需要不断充实自我,以过硬的“本事”取得学生的佩服,从而达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结果

(3)备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方法。我们一般习惯于用成年人的认知方法去取代学生的认知方法,这实在是大错特错的做法。更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是在学习中重视结果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学习参与的过程训练。青少年的认知有其年龄特点,感性思维优于理性思维,他们从内心里喜好通过参与来表现自己,来求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所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在尝试的情境中加以探索、思考、理解,而我们教师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决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的学习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3.主动驾驭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此,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教材的固定不变的做法,取而代之以能够根据学生生活实际主动地去驾驭教材、处理教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934290.html

相关阅读:女生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6招提高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