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福楼
本次发言,源于一个教学研讨会,与人谈及教学问题。
其人有语文教学主张。如今很多人都提出主张。诸如颜色语文,就分出赤橙黄绿青蓝紫诸多语文;再有就是在语文词前加修饰语,也衍生出很多个性化主张。有语文教学主张,这是好事。
任何教学主张都源自现实问题的发现,以及解决。语文科教学备受国人关注,而且人人都有发言权,因而造成专业发言与大众化讨论重叠在一起的现象。
人人想说,各说各话。似乎每一个主张都是合乎情理的,可是这个讨论也就限定在这个多样化的争论层面。作为学术讨论,接下来需要就其主张,做出行动规划。这就包括制定行动策略,明确路径、方式和方法,由此构成一个语文教学的系统化主张。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实的语文教学不缺主张,缺乏行动,尤其缺乏可操作,可复制的做法。
单就这次讨论而言,他——这位名师,他需要把自己的主张,在一节课里转化为教学设计,并且在实施中验证其有效性。一节课,所呈现的不仅仅是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更主要的是,要更多观摩者看到,你的主张在课堂教学里得到了体现。
如此,这一节课的教学追求,从艺术性取向,要转移为有一定的思想追求。我一直希望,在课堂观摩里可以看到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最有价值的课堂,它未必是精致的,艺术化的,是超越别人的,是最有高度的,做到这一点的一定是掌握最好教学技术的老师,这很优秀。
可是,这样的极致精巧的,设计性强的课,也一定是小众化的。有思想的课,要朴素,要是所有教师都可以应用你的思想、模式、方法等,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的。
未来的语文教学追求,我觉得未必要鼓励大家都走到艺术化的路上去,也未必要引导教师都走到纯粹专业化上去。大众教师适用的课,要有一份价值——这不是比赛教师如何优秀的,即把教的作用放大了。最好的课,是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是一节学习的课。学生要发现问题,学生要积极解决问题,即使他们的能力有限,这个问题的求解,还要延伸到课下。这也是一节好课。
这就触及到教学研究中一个问题:我们的课,你设计这节课,你去实施一节课的设计,都要本于学生的需要。过于强调我去上课,要证明我很高明的课,或许都背离了生本的、学本的主张。
一节学本的课,需要考虑几个问题:
其一,这节课我要教什么,这个内容有没有教的必要?
这是一节课定位的关键,教需要教的。这需要是学生学习中的关键问题,也是学生学习中需要得到指导的待解决问题。
这是确定一节课教学定位的首要问题。一般而言,教师预设课,总是服从于教材,是教师主观上的,我要你学,所以我规定如此。这是师本化的课堂。教师很少,向下延展思考:学生在这个预设内容的学习中,会是什么状态,是不是他需要的,是不是他有疑惑的,是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是不是有上这一节课的必要性。
语文课预设内容较多服从教材安排。而这个教材的编排,并不具备学习上层次性和体现学生发展上的阶梯特点。于是,这种教按照教材编辑安排教学内容的课,从一开始就有了盲目性。就一节课,所教一篇文而言,它是一个内容载体,要教什么,还需要教师做出自己的选择判读。而选择的依据,就是前面所说的,学生学习的必要性。
其二,学生学习的路径与方法的预设,是不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的?
就规定内容说,怎么去学,这是有优化设计的,而教师因为先学先知,所以具备学习经验。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经历,找到最优化的学习路径和方法,这就是教师所教的最有价值的地方。而现实教学中,我们去读一篇文,教师教学基本在重复一个模式——读课文,分析段落,总结含意。这是一个粗细条的认知,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中,这个方面有部分改变,很多课堂里,教师开始以问题引导,干预了学生的思维。这个改变是积极的,接下来再延展一步:我们需要学生解决什么核心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其思维发展是怎样的?如此思考,就可以把一节课,教师的指导具体化了,课堂有了把握进程的基本策略。
其三,针对不同学生认知的差异,以及学习中的分化,我们是否可以察觉出,学生在学习上的占位,并且还可以因材施教,给予他们最必要的帮助呢?
这是最难的。一般而言,共同性的教学,主要着眼在大多数,而很容易忽略掉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课堂教学中,解决差异化发展的问题最难。就此我们提出即时评价的原则,也就是不要漠视学生的发展的差异化,在大多数学生之外,两个认知端的学生,我们怎么帮到他们?一节课里,教师是不是有这个方面的考虑,这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不是有思想的一个评价维度。
其四,从一节课的观测,是不是可以看到教师预设的学生学习的最佳流程,以及运用方法?我们可以评判这个教师预设的优劣吗?
一节课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是学习链条上的一环。我们看一节课教师做什么,要前测他在课前做了什么;还要注意看他希望课后学生做什么。
这样就可以连贯起来,看到他——教师的学习流程设计。如果学生按照教师的学习流程设计去做,这是不是一个最佳的方案呢?从这里基本可以判断出来,这是不是一个可以驾驭全班学习的老师。真的,一节课的好,未必是真的好。
此外,我们在一节课里,可以看出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也是重要的。由此基本可以预知学生与这个教师追随学习,是不是可以取得效果的。
学与教,需要有很好的匹配度。不是最好的教,就一定可以发展出最好的学。教,运用得当,可以节约教的力量而激活学力,取得最佳效果。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939892.html
相关阅读:《秋天的怀念》教学片断-让语言潜在之美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