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后的几年里,如何更好深入的进行新课改,一直困扰着我,经过教学的不断思索,只有素质教育能深入推进课改,教师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所谓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利剑,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现在我们要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
实施素质教育,课堂使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要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知、理解和提升。每节课都要有教学活动,活动是为探究某个问题而设计的,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①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的目标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尽可能探索规律。②怎样把学生探究过程选择适当的方式暴露出来,这是我们每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③要注意探究的过程、方法和结果。学生的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与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有直接的关系。④在数学活动中要讲究过程的调控,教师要帮助指导。⑤要把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活动的最后应落实到知识点上,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使活动能以顺利进行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⑴整个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抓探究点。⑵不要过多否定学生的结论,应努力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以鼓励为主,对学生得出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也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下面就教师如何组织数学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独立解决问题及教学中注意事项谈几点本人的做法。
1.感“亲”。学习首先是一种经历,一种身心的活动过程
任何经历或者活动都不能脱离环境的影响,都必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也就是说“境由心造”。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感到所学知识与自己所处环境相近,与自己喜欢的、关心的、甚至是爱好的事情接近,那么他们会感到知识对他们有种亲切感,唤起心灵的认同,激发学习的愉快感,知识也就自然的接收下来。例如对于课本中一些过时的、乏味的例子可以改变问题情境,创设成学生身边的或所熟悉的问题,拉进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让学生“乐学”,这样知识接受就容易多了。
2.以趣味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
对同一个问题,如果教师所提供、创造的问题情境不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境。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借助趣味性材料(故事、谜语等)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数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地主动地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平方根”教学中,引进关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希伯斯发现无理数的故事来创设情境。在讲解方程和函数的应用的时候,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实际例子引入。
3.分步设置问题情境
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问题设计中要注意问题的有序性,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拾阶而上、步步登高。一堂课为了解决一个大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等学习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学生存在的问题解剖成一个个有序的小问题,通过这些小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一部不得向大问题逼近,直至问题的解决。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分化难点是每位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兼顾学习好、中、差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堂课中都有所学、有所获。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断的调节分布设置的间距,使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思维认知过程相一致。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共2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945139.html
相关阅读:数学“学困生”心理分析及转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