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不少中国父母热衷于给孩子购买国外绘本和英文教材时,中国教材却首次成套进入作为教育发达国家英国的基础教育体系。英国学校使用中国教材是英国近年来系统引进中国数学教育“上海模式”的一部分。这背后,是中式课堂教学、教师培训、教育理念“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输出。
中国数学教材在英国得到极高评价有两个细节。一是英国教育部负责学校改革事务的国务大臣尼克?吉布说,引进中国的数学教材将确保(英国)年轻人能为“日后的学习和21世纪的职场”做好充分准备。二是,一些英国教师被九九乘法表“震惊”,要把中国的“数学艺术”带进课堂。
在一些人看来中国的教育要么是死记硬背,要么是因意识形态而偏离现实和不符客观规律的情况下,英国能引进中国的数学教材当然是中国人的自豪,也让中国人和中国教育产生了某种自信。
不过,需要看到的,这只是数学教材,属于自然科学的部分。更要思考的是,为何现在在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看来是中国数学相当好的内容,却无法培养和促进中国的自然科学,以致多年来中国一直在发达国家的科技成就和规模后面苦苦追赶?
让英国教师着迷的九九乘法表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是妇孺老幼皆能学习和使用的数学科学内容了。那个时候九九乘法表的学名叫做九九歌诀,只有36句,没有跟一相关的乘法,到战国初期到汉朝,才逐渐加入了“一九得九,一八得八……”的内容,变成了今天常用的45句九九乘法表。并且,中国的许多古籍,如先秦时期的《管子》《荀子》以及之后的《吕氏春秋》、《孙子算经》等书都有九九歌诀的记载。可是,这种启蒙的数学教材内容为何没有在后来的中国引导出更多伟大的数学家,也没有引领中国走向自然科学的大国呢?
这个问题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早就在问了。“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此后,他自答了几点。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四是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
在李约瑟之外,更多的人进行了多种回答。在主要排除了政治、制度和其他外界因素对数学的影响后,从数学和自然科学本身来看,有三个元素可能决定了中国数学和自然科学的高度。
一是尽管中国的数学水平并不低,但其并不能够成为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和阶梯。中国古代只把数学当作一门功利性的技巧,并非一门学科来看,大多停留在表面的经验发现和积累,更不会用数学来对自然进行研究。
另两个因素则是爱因斯坦曾指出的,近现代科学的两个基础是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因果关系,中国古代在这个方面处于完全缺失的状态。
再进一步看,中国人对于各种学科都抱着实用的态度,对于数学这种比较抽象、艰涩和很多内容都不太能融入到生活的学问就不会给予过多的探究。然而,这种情况并非中国人所独有,而是世界各国的共性。当初也有人认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纯理论问题,没有实用价值,不应投入太多的支持。但是,现在连人们智能手机上的全球定位系统(GPS)都是利用广义相对论原理产生的。
当英国人对中国的九九乘法表着迷和震惊时,我们应当反思,今天包括数学在内的各种自然科学研究课题在中国是否得到了重视?否则,就算徒有九九乘法表这样的精彩内容,而失去了对自然科学高地的争夺和掌控,会再次被抛在后面。
可喜的是,刚刚出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理科学“十三五”规划战略研究报告》对中国数学发展战略有清醒的认识。这个报告把计划发展的数学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纯粹数学、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统计学与数据科学、数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纯粹数学也即被视为无实用价值的学科,但却列出了67个项目,如代数数论、解析数论、自守形式和 L- 函数、表示理论和导范畴等。
看来,中国在开窍,中国的数学和自然科学需要这样的眼光和大战略,让中国科学能走在世界前列,并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如此,才不会出现徒有九九乘法表被外国人喜爱,但却没有酝酿和培育出深厚的自然科学沃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945175.html
相关阅读:让“成功”走进课堂,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