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
文言文阅读
【高考目标导航】
1.
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
理解 B
(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
(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
分析综合 C
(1
)筛选文中的信息;(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
鉴赏评价 D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基础知识梳理】
一、实词
“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
级,是指依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所谓“
常见实词”
是指:(1)
大纲规定的120
个实词;(2)
语文课本和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340
个常用实词。所谓“
在文中”
,即指语境。实词考查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往往是确定的意义,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考查重点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单音双音词、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中之重。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一)、通假字
1
.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如“
知”
和“
智”
。
2
.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无其字,语言中已有某词,于是借音近或音同的他字以代之。如语言中已经有第二人称代词rǔ
,却没有创造出表达的字体,于是借用“
男女”
的“
女”
字,或借用“
汝水”
的“
汝”
字。所以“
三岁贯女”
中的“
女”
通“
汝”
。另一种情况是本有其字,可是写的人一时写了别字,而后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也就通用了。如“
甚矣,汝之不惠”
的“
惠”
,就同“
慧”
。
假借的基本规律是同音替代。分三种情况:①
完全同音,如“
畔”
与“
叛”
。②
声母相同,如“
无”
和“
亡”
。③
韵母相同,如“
嘱”
和“
属”
。由该规律而决定了假借字与形声字的声旁关系密切:一是形声字和声旁字互相替代,如“
贾”
和“
价(
?)”
;二是同声旁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如“
厝”
和“
措(
放置)”
。注意:同音替代是就古音而言,由于历史的音变,有的假借字与本字的读音今天已经不相同了,如“
弟子趣之”(
《西门豹治邺》)
的“
趣”
与“
促(
催促)”
。
3
.古今字。指古时某一个字表示了许多概念,后来为了把这个字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加以区别,就造出另一个或几个字。古今字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如“
莫”
与“
暮”
。
课本为了方便起见,以上三种情况,都用“
通”
表示。
(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如,以笔画最少的“
一”
字为例,常用义项就有六七个。
一人,一桌(
《口技》)(
数目)
古今一也(
《察今》)(
相同,一样)
六王毕,四海一(
《阿房宫赋》)(
统一)
用心一也(
《劝学》)(
专一)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岳阳楼记》)(
满,全)
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史记·
滑稽列传》)(
竟,乃)
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知识。
1
.本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
向”
的最初意义是“
朝北的窗户”
,“
兵”
的最初意义是“
兵器”
,“
走”
的最初意义是“
跑”
等。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即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
基本意义”
。如“
兵”
的基本意义是“
士兵”
,“
走”
的基本意义是“
步行”
。在现代汉语中所谈的基本意义是指后者。
2
.引申义。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
深”
的基本意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从“
深”
的基本意义发展出来以下这些引申义:①
深奥,深刻,如“
道理很深”
;②
深厚,深刻,如“
友谊很深”
;③
时间久,如“
夜深人静”
;④
浓,重,如“
颜色太深”
。“
深”
的引申义和基本意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引申有两种引申方式:一是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展开,如“
身”
的本义是“
身体”(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引申为“
亲自”(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
、“
自己”(
而身为宋国笑)
、“
身孕”(
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
性命”(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等。二是辐射式,即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如“
相”
的本义是“
察看、仔细看”(
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引申为“
辅助、辅佐”(
无物以相之)
、“
选择”(
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
辅佐帝王的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等。
3
.比喻义。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产生的新义。如“
爪牙”
的本义是“
鸟兽的爪子和牙齿”
,比喻义是“
得力的帮手或坏人的党羽”
。又如“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人皆得以隶使之”
一句中的“
首领”
,本义指“
头和颈”
,比喻义为“
某个集团的领导人”
。
4
.假借义。词的假借义,是借用另外一个同音的词的意义。实际上可以同古文中的通假字现象联系起来理解。如“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中的“
蚤”
通“
早”
,其假借意义就是“
早一点”
;“
至莫夜月明”
中的“
莫”
通“
暮”
,其假借意义就是“
夜晚”
。
三、词的古今异义
所谓“
古今异义”
,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
古”“
今”
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
.词义的扩大。所谓“
词义扩大”
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宽了。如“
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孟子》)
中的“
江”“
河”
与“
淮”“
汉”
并列,指“
长江”
和“
黄河”
。“
江”
和“
河”
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
是女子不好……
得更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
的“
好”
,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
好”
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中国”
,原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946191.html
相关阅读:《无斋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福建语文高考文化经典《孟子》阅读题精选(附答案及翻译)
《郑辰,字文枢》阅读答案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