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随着新课程的开展,我惊喜地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非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改进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误区及提高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通过自己的教学,现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提高有效性的对策分析如下:
误区之一活动:重表现,轻体验。
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形式,尤其在数学教学中,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追求活动的效果,活动形式不能一成不变,适当花样翻新,有助于引起学生活动的兴趣。尽管如此,活动毕竟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如果本末倒置,把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势必导致为活动而活动,使活动的功效发生变异。而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正确把握,忽视了对活动的体验和反思,哗众取宠,这种活动是无意义的、无价值的。
对策:要将活动落到实处,我认为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在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2、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3、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4、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活动应积极促进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误区之二探索:重主体,轻主导。
新课改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探索伙伴可自己选,想与谁就与谁。在时间的调控上也是随心所欲。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走过场,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探索就已终止。这是一种随意的、毫无组织的学习方式,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却的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
对策:如今师生关系的转变是有目共睹的,但有些走向另一个极端??放任自流、听其自然,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教师和学生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共同参与者和知识的共同收集和分享者;教师是项目和课题主任,学生与教师一起负责研究、发现、设计和建造。教师先要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筛选,将那些中等难度的、与学生旧知联系紧密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利用各种原始数据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提出假设,进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根据尝试后的结果,学习者还需准备自己在小组中需要交流的信息,必要时甚至要写出书面的提纲。教师还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空间上的便利。把学生们编排成一些工作小组,从空间上给予一定的调整,学生们会十分乐于彼此进行交流、倾听、解释、思考他人的观点以及自己进行反思,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误区之三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为了追求分数和成绩,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侧重于评价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对于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技能、品质、情感与态度等具有启发性意义的方面缺少必要的评价。
对策: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一旦发现学生的解题结果与标准答案不符,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关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不符合常规的解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充分鼓励,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多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找到解决策略并与他人共享,争取少走弯路。培养出更多适应新世纪的人才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李书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946896.html
相关阅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