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符礼科
“群文阅读”教学,对初中语文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最近,笔者有幸观摩了县教研室组织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竞赛决赛,并担任了评委进行点评。笔者以为,与其说是点评,不如说是学习和反思。
对参赛的5位选手,笔者采用先说优点,再说不足,最后提出建议的方式点评。
1号选手执教的课题是《母爱——从细微处读懂》。各个教学环节,教师一直坚持让学生发言。师生对话中,引导得法,比如学生在回答各篇文章是通过哪些细微之处来表现母爱的,学生说出了三篇文章,但没有提到《我的母亲》,于是教师提示:还有没有同学喜欢《我的母亲》?这样,让学生对这一组的文章都有所涉及。由此表现出了“群文阅读”教学是学生的课堂。
不足之处是,提问有时不准确,比如教师问学生“密密缝”是一个什么?学生回答:是一个词。教师纠正:是动作描写。如果教师问“密密缝”是对母亲的什么描写?相信学生是不会答错的。再如学习《母爱》这首诗时,前面学生分析了动作描写,教师问:这首诗还抓住了什么来写?学生回答:心理描写。而教师的真实意图是还抓住了“手掌”来写,因而教师可以这样问:朱自清抓住了父亲的背影来写父亲,这首诗的作者抓住了母亲的什么来写?
2号选手执教的课题是《栩栩如生传神写照——人物描写方法学习》。教师从学生的发言中教给学生交流的方法,如:大家要像刚才这位同学一样,回答问题时,要说是读了哪篇课文、第几段、哪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特点。接下来学生的发言就有板有眼了。由此表现出了“群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发现”的课堂。
不足之处是,由于有位学生表现很积极,问题答得也非常好,教师就几乎没有间隔地让他回答了五次问题。这样虽然保持了课堂教学的流畅,但是只让优生展示,很显然没有兼顾到全体学生,尤其对“群文阅读”教学而言,要让整个集体有所收获,就要发挥大家的合力。
3号选手执教的课题是《群文阅读之设置悬念》。教师设计的表格新颖、有趣、细致、有创新、针对性强。第一栏是“题目”;第二栏是“公因式”,即共同点,借用数学名词的说法符合趣味阅读原则;第三栏是“对比点”,又分三个方面:悬念的句子、所在位置、表达效果。这个表格,就是这节课的“抓手”,“群文阅读”教学非常需要好的“抓手”。
不足之处是教师主导作用太强,整节课都是教师设计好问题,由学生回答或展示,学生没答好的,教师用参考答案帮忙,始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如果这节课删去后面的写作教学环节,放慢节奏让学生读和品,就能体现出“群文阅读”教学慢的艺术。
4号选手执教的课题是《母爱之群文阅读》。教师利用第一篇《慈母情深》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因为问题相同,所以学生自主学习第二篇文章——《一个母亲与家长会》,效果很好,由此表现出了“群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的“示范”。
不足之处是从教学目标中可以看出,教师过于注重对阅读内容的学习和领会,忽略了对阅读方法的介绍和运用,比如没有教给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是跳读、浏览、一分钟要读多少字等等,而“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质之一就是要培养阅读方法。
5号选手执教的课题是《人类群星闪耀时——人物传记群文阅读》。教师最主要的亮点是教给了方法:一是阅读方法,一是概括事件的方法,一是学生展示的方法,一是对同学发言评价的方法。以评价方法为例,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发言,然后进行“三个一”的评价:一个优点、一个缺点和一个建议。如此,生生合作、生生互动就表现得非常好,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由此显示了“群文阅读”教学是学生的“群言堂”。
不足之处是教师对《回望钱学森》典型事件的概括这个难点预设不充分,师生一起花了较多时间才显现效果,如果教师事先提示,本文前四段每段一个事例,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概括,那么学生的阅读会省力很多。
最后,综合5位选手的课堂教学实际和笔者的所思所感,笔者认为,这次活动结束了,但在场所有的教师对“群文阅读”教学的学习和研究还应该继续深入,大家可以带着以下困惑或者说以下问题离开——
“群文阅读”教学与主题阅读教学、单元整合教学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如何确定?组织“群文”的标准或依据是什么?
如何处理“群文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的关系?
“群文阅读”教学的时间安排一节课还是两节课好?
“群文阅读”教学的课前准备有哪些?课后拓展可以怎么做?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947285.html
相关阅读:语文积累:培根随笔摘抄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