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性散文情境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作者:熊丽琴

记叙性散文教学中,若想有效运用情境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正确理解情境教学的含义和特点。根据文本的中心及教师创设情境的需要,也许我们需要借助音乐、图片、故事、情景剧等手段来达到我们所需要的效果,但是并不等于说这就是情境教学。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有的人不理解,以为情境教育就是活动,其实不是的。不是孤立使用其中一种,而应综合使用。”正是因为老师对情境教学理解上的偏颇,所以很多老师创设的情境才没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也许有趣的故事会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美妙的音乐会让学生陶醉其中,但是笑过之后,陶醉过后又教会了学生什么呢?学生的想象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文本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也不能很好地渗透给学生,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这样简单而没有深度的“情境教学”,只会让学生厌烦,不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真正形成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和谐交融。情境教学运用于记叙性散文中只是蜻蜓点水,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在记叙性散文教学中,很多老师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开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通过讲故事、演讲、辩论、演小品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整个课堂变得新颖生动。但是,我们在看到情境教学给课堂带来改变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很多老师在创设情境时只是过多地考虑课堂气氛,按自己的意愿创设情境,而忘了情境的创设最重要的是要顺应文本的中心。俗话说,刀刃上要用好钢。在记叙性散文教学中,如果所有的问题都利用情境的创设去解决,那整节课的效果是不佳的。事实上,一篇记叙性散文,一堂课,教师往往只需要抓住一两个关键点,然后巧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其他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所以一堂课情境的创设,一定要顺应文本的中心,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教学过程中,创设的一个或一组情境都是围绕着课文中心展现的。这样富有内涵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情境,才是有意义的。”

在记叙性散文教学中,有的老师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上创设情境,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却忽视了文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性散文《吆喝》,作者萧乾就是通过对老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吆喝声的描写,引起学生的无限遐想,从而让深受现代文化熏陶的学生了解民风民俗,体味中国民俗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文中作者对老北京形形色色的吆喝声的怀念以及由此引发出的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热爱之情应是文章的重点,但有些老师在教授此文时却只是在“吆喝”上创设大量情境,如播放提前准备好的各种吆喝声的音频让学生模仿,等等。一节课过去了,课堂气氛是非常好,但是学生的兴奋点仍然停留在各色的吆喝声中,而对课文表达的情感却关注甚少。这样脱离文本重点而创设的情境,并不能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本中心。

在记叙性散文中进行情境教学的初始应该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中心为目的。但是,从问卷调查以及自己的课堂观察来看,有百分之十八的教师认为他们在记叙性散文中进行情境教学只是因为目前情境教学方法流行,并且情境教学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恰恰可以满足公开课观赏性的需求,完全是为情境而设情境,以完成情境教学为目的,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应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并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以及文本的中心,创设鲜活的情境,从而让学生在独特的情境体验中产生对求知的热情,去探究、感受记叙性散文中丰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及情感美,促成教学流程的良性循环。若情境教学只是为了课堂观赏性效果而忽视学生的主体需求,那情境教学就只会是一个浮华的外壳,对学生理解记叙性散文中作者丰富的情感毫无帮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948913.html

相关阅读:回归写作本位促进作文教学有效性